眾人商議了一番。

便決定先突襲盧象升。

不過吳襄並不知道盧象升現在還有多少兵馬。

畢竟盧象升在錦州駐紮的時候,手裡有3萬精銳。

原本吳襄瞧不起盧象升的京衛軍,但吳襄被德格類打敗,盧象升又打敗了德格類。

現在吳襄不敢再輕視京衛軍。

為了穩妥起步,吳襄打算立刻派人以慰問盧象升的名義,去天雄軍的營地打探實情。

派誰去安心呢?

吳三桂!

當天傍晚的時候,吳襄便將自己這個兒子叫了過來。

吳襄對自己兒子很滿意,因為兒子很爭氣。

崇禎四年的吳三桂多大?

19歲!

19歲的吳三桂是武舉人出身,在關寧軍中任都司,相當於旅長的軍官。

吳襄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全部給自己兒子說了一遍。

吳三桂什麼反應?

很正常的反應。

先是震驚,隨後表現得害怕,最後贊同自己父親的做法。

但實際上了,吳三桂內心翻江倒海,他絕不願意投靠皇太極。

崇禎四年的吳三桂,當然不願意投靠建奴。

崇禎十七年的吳三桂,投降了建奴。

人的性格可能不會變。

但人的選擇會變。

人的選擇,是根據形勢來的。

吳三桂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心裡非常清楚目前雙方的局勢。

大明朝的確在遼東節節敗退,但對於這個時代的明朝人來說,絕不意味著建奴能翻出更大的浪花來。

除非是走投無路。

而在吳三桂看來,現在不是自己走投無路,是自己老爹走投無路,跟自己沒關係。

沒錯,吳三桂就是這麼一個人,一切都先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

他雖然不願意投降,但戲演得很好,滿口答應自己老爹。

吳襄見兒子這種態度,表示很欣慰。

於是吳三桂天黑之前,就帶著人出了城,朝盧象升的地盤去了。

大晚上的,吳三桂見到了盧象升,然後立刻就把自己老爹想要叛亂的訊息告訴給了盧象升。

不僅如此,還在盧象升表面表決自己的忠心,已經要與吳襄斷絕父子關係。

盧老爺這個人吧,耿直的男孩紙,哪會有什麼壞心思,更不會把人往懷裡想,就認為吳三桂是個大義滅親的忠臣。

對吳三桂的印象那是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