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拖出去杖刑二十!(第2/3頁)
章節報錯
例如司法、軍權、財政? 全部分開並行。
而且中央還會派出特派員到地方監督管理,例如經略使。
大明朝的地方三司制度? 基本上是繼承了宋朝的裡面。
到了明朝? 地方的權力實際上已經很小了。
不過,這個很小是相對於中央來說的? 而不是相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的。
當然,相比後事? 明朝地方官的權力依然很大。
例如? 大明各府置通判,分掌糧運、水利、屯田、牧馬、江海防務等事。
而通判直接向知府彙報,知府統一向布政使彙報,布政使統一向朝廷彙報。
這種多項權力於一人手中的層層權力架構? 是非常容易遮蔽各種資訊的。
張晨如果真的要解決農業的問題? 肯定是要解決農稅、良田、水渠等等問題。
但在權力架構上,也需要加強中央對地方農政的影響力,不能讓地方再如此佛系下去了。
大明朝的權力架構其實非常奇怪。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要說皇帝沒權?
怎麼可能!
宰相都沒了,全國大小事務皆由皇帝裁決,哪怕地方上要處死一個人販? 也是要把名字送到皇帝的桌上,由皇帝親自勾選。
所以說? 中央的權力夠大吧?
對!
權力是很大!
可是權力要用了那才叫權力。
大明朝的現狀就是,從所有的流程制度來說? 中央有很大的權力,但地方依舊放飛自我。
為什麼地方依然放飛自我?
因為朝廷忙於黨爭啊!
權力這東西? 客觀存在那裡? 中央不管事? 地方當然就開始浪了。
所以,這第二條,看似地方農政的剝離,其實是朝廷要開始管事情了。
崇禎看到有的官員的身體明顯顫抖了一下。
很顯然,僅僅只是這一條,就觸動了不少人的利益。
試想想,農政院現在開始統管全國農業,就得開始測量大明朝實際田產數量吧?
而且看樣子,水利開發也放在了農政院,古代興修水渠也是肥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