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軍,別來無恙否?”後勝紅光滿面,如同見到老祖宗似的,衝王翦問好。

“非常好。”王翦愣怔中,回了一句。

“那就好!那就好!”後勝歡天喜地,一個勁的代王翦歡喜。

“拿下了!”王翦右手一揮,兩個鐵鷹銳士策馬而來,手中重劍架在後勝脖子上。

感受到重劍上傳來的冰涼,後勝一愣,隨即就是歡喜的叫嚷起來:“上將軍,你真是有趣,如此逗樂。”

後勝的表現和齊王建如出一轍,真不愧是一對無用君臣,王翦見識過了齊王建的自大,沒有心思再見識後勝的無知,右手一揮,鐵鷹銳士把後勝押了下去。

“上將軍,你可是要設宴與我痛飲?如此甚好,甚好!我們今兒先痛飲一番,明日就出兵伐楚。謝上將軍美意。”後勝還兀自不覺,雙手抱拳,衝王翦一個勁的道謝。

“有齊王那樣的昏君,方能有如此無用之臣。”王翦仰首向天,大為感慨。

那些齊將眼看不對勁,就要逃回營地去,卻是沒有機會了,秦軍銳士如狼似一般衝了上來,把這些齊將制住了。

“奸臣誤我大齊!”成了階下囚的齊將一聲長嘆:“齊國有如此奸臣。天乎天乎!”

制住了這些齊將,接下來的事兒就好辦了,秦軍在王翦的指揮下,如同海潮一般衝進齊軍營地,解除了齊軍的武裝。

失去了主帥,齊軍就失去了主心骨,再失去了一眾將領,齊軍不過是一盤散沙,還能做什麼呢?唯有乖乖投降的份。

控制了齊軍之後。王翦對這些齊軍洗腦,先是聲討齊王建的罪過,其罪有管不住自己的嘴,洩露秦國的機密,秦軍不能不問罪。還有齊王只知吃喝玩樂。遊獵無度,無心理政,不顧國人庶民死活。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罪過,齊軍無法反駁。

緊接著,就是宣揚秦國的國策,大說特說秦國的好處,尤其是秦國推行“國無隸身。一體國人;不分貴賤,一體同法”,這令齊軍士卒大是讚賞。因為他們中就有不少人是奴隸,誰不想翻身?

洗腦的效果非常好。齊軍士卒紛紛表示,他們願成為大秦子民。

達到目的之後,王翦這才把這些齊軍士卒遣散。

就這樣,數十萬齊軍風流雲散。齊國這才真正掌握在秦國手裡。

齊國的歷史可以分為兩段,一段為“姜齊”。一段為“田齊”。

姜齊者,是指姜子牙及其後人的齊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在當時,姜子的封地並不大,很小的一塊,周圍有很多東夷之族。當姜子來到齊地後,就遭到東夷的攻擊,不過,以姜子牙之才,要對付這些東夷自然是不在話。姜子牙率領齊軍東征西討,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東夷之族,奪取了不少土地,齊國的國土越來越廣,遂成大國。

姜齊傳承了數百年,出了幾個著名的國君,諸如齊桓公,齊景公。

田齊者,就是田氏齊國,國君是田氏。

田氏姓陳,是陳國陳厲公之子陳完的後人。陳國發生內亂,陳完為了避禍來到齊國定居,後改姓田。

田氏在齊國紮根後,勢力越來越大,積累了雄厚的財力,就開始收買民心,用大斗借出糧,用小鬥收糧。就這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齊人歸心於田氏,最後,田氏取代了姜子牙的後人,成了齊國的王族。

田齊也有幾個不錯的國君,最有名的當數齊威王了。

當然,也有一個差點令齊國滅亡的暴君,那就是齊閔王了。齊閔王是出了名的驕橫之君,他四面出擊,最終是弄得天怒人怨,樂毅趁勢合縱,聯合秦韓魏楚趙五國,再加上燕國,一共六國聯兵伐齊,差點滅了齊國。

齊國地處東海之濱,得漁鹽之利,財賦充足,國力極盛,曾經雄視天下,在齊威王時硬是把當時天下霸主魏國打敗,使得魏國由盛轉衰,一蹶不振。在當時,天下人一致認為,齊國具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了。

然而,沒過幾多時間,齊國就開始衰敗了,令無數人慨嘆。

齊國之亡,就在於“偏安”二字,因為齊國沒有積極進取。齊國自以為地處東海之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左右天下大勢,能夠左右逢源,從中撈取好處。

從邦交上來說,利用齊國有利的地理位置,左右逢源,大撈好處,這沒有錯。可是,齊國只是坐等機會送上門,並沒有積極進取,沒有做到“沒有機會去創造機會”,最後錯失大好良機,最終亡國。

秦國和齊國有些類似,只不過秦國地處西邊罷了。秦國因為有不錯的地理位置,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東進,爭霸天下。當然,秦國採取的措施與齊國截然不同,秦國是積極進取,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絕不坐等機會上門。

也正是因為如此,秦國最後成功了,而齊國卻是失敗了。

如果齊國不是偏安,而是象秦國那樣積極進取的話,天下大勢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