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大軍壓境(第2/2頁)
章節報錯
押到行刑的高臺上,王翦身著戎裝,站在當地,沉聲問道:“信陵君,你看見了吧?魏人恨你入骨,枉你還沽名邀譽,枉你被譽為‘賢公子’,你的賢名哪裡去了?”
這一問不打緊,信陵君是羞愧難言,滿臉通紅,想要說話,卻是說不出來。
信陵君養數千門客為他吹噓,把他吹得跟花兒似的,說他天縱奇才,能定國安邦,可是,到頭來,剝去偽裝之後,他們不過是繡花枕頭,一包草罷了。
王翦手一揮,秦軍銳士手起刀落,信陵君一顆頭顱滾得老遠,滿眼的驚恐之色,臉孔扭曲了。
“大秦萬歲!”魏人爆發出驚天的吼聲,歡喜難言。
信陵君是魏國的一大毒瘤,他被處置了,要魏人不歡喜都不成。
此時此刻,魏人對秦國的好感刷刷提升,只覺秦國才是他們的親人,比親人還要親。
魏國是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的後人,後來一度沒落,至於原因史料不全,無法知曉。到了晉獻公時,畢氏出了一個將軍叫畢萬,此人是一個尋常將領,立有軍功,晉獻公把魏地封給他。
經過占卜,說魏地大吉,畢萬決心改姓為魏氏,這就是魏氏的由來。
晉獻公末年,晉國發生儲君之爭,畢萬之子魏武子追隨晉公。晉公回國繼位後,重用魏武子,魏氏由此而成為晉國六大世家大族之一,勢力越來越大。
在晉國末年,智氏最為強大,橫行無忌,聯合韓魏二氏欲要滅掉趙氏。這一戰,用的是水戰,差點把趙氏的老巢淹沒了。之所以最終沒能滅掉趙氏,是因為智氏一句感慨之詞,葬送了智氏一脈。
眼看著趙氏的老巢即將被淹沒,大功將成,智氏感慨說今日始知水亦能滅人。這話一出,韓魏二氏心驚肉跳,因為他們的老巢附近也有大水,若是引水淹他們的老巢的話,韓魏二氏難保。
於是乎,韓魏二人決心背叛,聯合快要覆滅的趙氏,裡應外合,攻滅智氏。最後,三家聯合起來,把晉國給瓜分了,這就有了魏國。
戰國初年,魏國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國君,那就是一代賢侯魏侯。魏侯在位五十多年,勵精圖治,舉賢任能,手下有一大批良將良臣,是以魏國特別強盛,硬是把魏國的土地擴大了一倍有餘。
魏侯死後,其子魏武侯繼位,這也是一個有為之君,子承父業,發揚光大,魏國更加強盛。魏武侯唯一的憾事,就是錯失吳起。魏武侯很賞識吳起,想要命吳起為相。魏武侯考慮到吳起武兼備,一旦為禍的話,對魏國的禍事不小。當然,魏武侯沒想過要除掉吳起,而是決定要拉攏吳起,準備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吳起,這樣就是姻親,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這是好事兒,吳起也有意。若事情真要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就是皆大歡喜了。
然而,另一個駙馬很忌妒吳起的才華,怕吳起被重用,決心要破壞這事。其破壞的手法也很巧妙,並不是中傷吳起,而是請吳起前去家裡飲宴。
吳起想著一旦結成姻親,就是親戚了,去飲宴聯絡一下感情也是應該的,就同意了。在席間,公主對駙馬是又打又罵,跟收拾孫子似的,這令吳起大是驚訝。這公主就說,我還是好的呢,要是我妹妹,哼哼!
吳起不想受這罪,就婉拒了魏武侯嫁妹的好意,這令魏武侯大是不滿。吳起知道他不可能再當魏國的丞相了,就逃離魏國,去了楚國。
魏武侯錯失吳起這事,看似不大,卻是魏國失才的開端。
魏武侯死後,其子魏惠王繼位,接二連三的失去盤盤大才,魏國由盛轉衰,最終錯失了一統天下的資格。
魏惠王第一個失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孫臏,孫臏願仕於魏,卻遭龐涓所害,差點死在魏國,靠裝瘋賣傻逃回齊國,最終成了魏國的心腹大患,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重創了魏國賴以征戰天下的“魏武卒”,使得魏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魏惠王第二個失去的大才就是奠定了秦國統一中國基礎的商鞅。商鞅是衛人,願在魏國出仕,是魏國丞相公叔痤手下的吏員,中庶子。公叔痤死前先是向魏惠王舉薦商鞅,魏惠王不用,公叔痤就要魏惠王殺掉商鞅。魏惠王同樣不採納,致使商鞅出走,去秦國變法,一舉扭轉秦國的頹勢,秦國一躍而成為一流戰國,打得魏國丟土失地。
魏惠王第三個失去的大才就是張儀了。張儀還是魏國人,想效力於父母之邦,魏惠王不用,張儀不得不遠走他邦,最後成了魏國的心腹大患。張儀先是做了秦國丞相,後來回到魏國當魏國丞相,名義上是魏國丞相,實則是秦國安插在魏國的最大間諜,沒少洩露魏國機密給秦國,令魏國吃足了苦頭。
失才,是魏國衰敗,乃至滅亡的根原因。
縱觀戰國之世,魏國的人才最多,還有後來的範睢和尉繚,皆是土生土長的魏人,最後不得不遠走秦國,成為魏國的大患。
處置了信陵君之後,王翦當即點起秦軍,朝東而去,很快就來到了魏齊邊境。
王翦一聲令下,秦軍就在魏齊邊境紮下營般,滅齊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