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有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有心在魏國出仕,卻在魏國遇害。差點死於非命,不得不靠裝瘋賣傻逃過一劫。

在這之外,還有著名的軍事家吳起,被魏國誣陷,說吳起“殺妻求將”等等誣衊之能事,最終逼走了吳起。

魏安釐王一向昏庸,這次卻是無比的精明,說了一句非常中肯的話。

XXXXXXX

齊國都城,臨淄。齊國王宮。

君王后,齊王建和丞相後勝聚在一起,正在商議秦國廣招賢才之事。

“母后,你說這事能準允嗎?”齊王建有些拿捏不準,道:“若是準允秦國在大齊招納賢才的話。齊國還有何人才可用?若是不準的話,又是開罪秦國呀。”

“丞相,你說呢?”君王后沒有回答,而是盯著後勝問道。

“太后,以臣之見,這事不得不準呀。”後勝當然不願意開罪秦國,他這丞相還是因為秦異人出了不少力呢。他要好好報答秦異人。

“為何?”君王后問道。

“太后是知道的,哪年哪月沒有人才入秦?”後勝昂昂而答,道:“秦國的官員十之三四來自山東之地,吏員十之七六來自山東之地。由此可見山東之人對入秦之事的熱衷了,即使大齊不準,能行嗎?遠了不說,就說那個蒙驁。不就去了秦國,成了秦國的大將嗎?”

秦國重視人才。能用好人才,這對山東士子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凡在山東之地不得志的人,就會西向入秦,求一出仕的機會。

後勝雖是有私心,這話卻也有理,沒有人能禁斷士子入秦之路,齊國不行。

“嗯。”君王后何嘗沒有想過禁止秦國在齊國招納賢才之事,只是她知道,就算齊國要禁止也不行,反倒會惹來罵名。

“再說了,若是禁止秦國在大齊招納賢才的話,這就是交惡秦國。要是在往昔,大齊自是不懼,可如今的大齊國力早不如以前了。楚國可是對大齊虎視眈眈,若是交惡秦國,只需要秦國一個授意,楚國就會出兵攻齊。”後勝想了想,道:“與其交惡秦國,還不如趁此良機結好秦國。”

楚國和齊國是世仇,兩國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原因就在於齊楚都是大國,都曾經是山東之地的首領之國,自然是誰也不讓誰。

若是齊國惡了秦國,只需要秦國一個授意,楚國肯定會非常樂意攻打齊國。以齊國眼下的國力,難以與楚國為敵。

“也只能如此了。”君王后嘆息一聲,道:“這是飲鴆止渴,卻是不得不飲啊。”

以君王后之明,當然明白秦國此舉的重大圖謀,可是,齊國如今早非以前的齊國了,國力日下,一年不如一年。更別說,田單辭世,齊國無頂樑柱,更是惹不起秦國了。

若是田單還在,君後很可能會禁止秦國在齊國廣招賢才。

XXXXXXX

燕國都城,薊城,燕國王宮。

燕王僖一聽這事,欣然應允,道:“秦國要人才,大燕就給人才嘛,要幾多給幾多。要不是秦國派人去威嚇東胡,大燕豈能有今日之安寧?大燕要飲水思源,要投桃報李嘛。”

真正的原因他沒有說,一眾大臣都知道,燕國惹不起秦國。

XXXXXXX

楚國都城,郢,楚國王宮。

楚考烈王召叢集臣商議秦國在楚國廣納賢才一事,他還沒有說出自己的主張,群臣就是眾口一詞,全力配合秦國。

就是令尹春申君也不例外。

楚國朝堂就是爭吵的地方,每次朝議幾大世家都會爭得不可開交,如同菜市口似的。這些世家盤根錯節,利益糾纏,你反對的我就贊成,你贊成的我就反對,不管有理無理。

象今天這般眾口一詞的事兒還真不多,原因何在?

因為這些世家大族深知一點:要想保住他們的利益,就必須得把這些布衣士子趕走,要不然的話,一個不小心,蹦出一個幾個來鬧上一通,雖然不一定能動搖得了他們這些世家大族的地位,卻也很是煩心。

與其如此,還不如趁此機會,把他們送走,讓他們有多遠滾多遠,免得危害到世家大族的利益。

因為這些布衣士子總是打著變法的旗號,要求廢除世家大族,這絕對是世家大族不能接受的。

就這樣,楚國亦要全力配合秦國廣納賢才。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楚國也惹不起秦國,這是不得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