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西征?(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提起商鞅,人們就想到商鞅變法,很少有人知道,商鞅不僅是治國的奇才,還是一個軍事天才,秦軍方陣就是他打下的基礎,後來的司馬錯、白起、蒙驁、王翦、蒙恬都是在其基礎上進行完善。
雖然這一時期的秦軍方陣還沒有後世那樣威力巨大,其威力也是非常了不起了,因為魏國的魏武卒在經過孫臏兩次打擊後的殘餘力量,就是被秦軍方陣打敗的。而且,秦軍是在正面硬撼中,壓倒性的擊敗了魏武卒,展現了驚人的戰力。
就是孫臏率領下的齊國技擊之士,也只能利用地形限制魏武卒的發揮,沒有實力正面硬撼。而秦軍就是在正面硬撼中,全面壓制了魏武卒,由此可見秦軍的可怕了。
若是方其頓方陣遇到秦軍方陣,後果會是什麼呢?後果必然是馬其頓方陣被全面壓制,甚至可以說馬其頓方陣不堪一擊。
在近戰方面,馬其頓方陣和秦軍方陣差不多,主要的差別在於馬其頓方陣用的是長矛,秦軍方陣用的是長戟,其餘的在刀手、騎兵方面差不多。
然而,在遠端攻擊方面,秦軍方陣完爆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是個步頓方陣,其遠端攻擊方式少得可憐,主要是弓箭和投擲短矛。弓箭不用說了,都明白的事。投擲短矛,和現代社會扔手榴彈差不多,再大的力氣,也不過是扔出四五十米罷了。
用強弩射出的弩矢,卻是可以遠達四五百米,而且強弩的穿透力、殺傷力遠非弓箭和投擲短矛所能比,可以說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差別太大了。
對付馬其頓方陣的最好方式,不是和他比近戰,而是比遠端攻擊,只要在遠端攻擊上壓制了馬其頓方陣,來歷山大也就完了。
亞歷山大之所以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就是因為他的對手,比如波斯,缺乏強有力的遠端打擊,不得不與他比近戰,這是以短擊長,不敗都不行。
強弩是中國古代獨步世界的利器,恰恰是馬其頓方陣的剋星,遇到秦軍方陣,馬其頓方陣要不完蛋都不成。
至於當時的中國四分五裂,七大戰國力征,嚴重的消耗了中國的實力,這倒不是大問題。因為在對付異族這事上,華夏從來沒有含糊過。若是亞歷山大進攻中國,很可七大戰國會聯手,共同對付他。
而且,在當時,中國有兩個名動千古的邦交天才,那就是蘇秦和張儀了。在對付異族這一點上,兩師兄弟一定會聯手,促成七大戰國結盟。
秦異人在另一時空談到亞歷山大東征中國之事,其看法和現代大多數人差不多,認為那是中國的巨大危機。然而,當他來到戰國時代,瞭解了戰國的實際情形後,他不這樣認為了,他認為亞歷山大沒有打到中國,那是他的幸運。
若是他打到中國,那就是他的不幸!
其理由非常充分。
“亞歷山大能在五六十年前打到西域附近,這說明只要努力,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由東方打向西方。”秦異人開始轉念頭了,心中暗道:“只需要沿著亞歷山大當年進軍的路線反其道而行之,就能打到波斯,打到馬其頓,打到古希臘。”
古希臘是古方文明的搖籃,若是能夠摧毀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羅馬帝國,也不會有羅馬文明,更不會有後來的西方列強,這是從根本上摧毀西方的源頭。
想著如此美妙的前景,秦異人心頭一片火熱:“若是我起兵西征的話,一定會打到希臘去,因為此時的亞歷山大帝國已經四分五裂,沒有強大的對手。”
亞歷山大已經死了四五十年了,他的帝國早就分裂了,而且這些國家之間不停的進行著戰爭,若是秦國此時進軍的話,一定會橫掃歐洲。
“哎!可惜了。”緊接著,秦異人搖搖頭,一臉的惋惜,暗中想道:“眼下的中國四分五裂,七大戰國力爭,秦國不能發動遠征,當以統一天下為務。唯有如此,才能厚築國力,為華夏打造出堅實的基礎。”
若是秦國發動西征的話,很可能取得成功。只可惜,眼下的中國處於大分裂時期,西征並不是最為迫切的,當以統一國家為最主要任務。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華夏文明,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任憑經歷風雨,華夏依然會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哦,對了。統一國家需要數年時間,還要解決一系列的積弊,這又要不少時間。等到都準備好了,已經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情了。到那時,政兒已經長大了,還有蒙恬也長大了,要政兒率領蒙恬這一般年輕小子去西征,既可以歷練他們,還可以開疆拓土,一舉兩得!”秦異人眼睛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