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是一個傳奇的名字,一提起他,很多人都會豎大拇指,認為他是一位天才,他確實是一個天才,是西方公認的“四大軍事天才”之一。與後來的漢尼拔、愷撒、拿破崙並列。

他的成功在於,他率領為數不多的馬其頓軍隊東征,橫掃了歐亞大陸,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是一個傳奇,無數後人為之敬仰。

很少有人知道,亞歷山大大帝當初東征的目的並不是去列印度,而是要來打中國。他的老師,也是古希臘著名的學者,亞里士多德,給了他一幅標有中國的地圖。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是一個傳說中的名字,號稱“黃金國度”,據說遍地黃金,是西方人想象中的天堂。

正是懷著要征服中國的願望,亞歷山大大帝踏上了征程。然而,他的地圖出錯了,他打錯了方向,打到印度恆河流域去了。

最後,因為八年征戰,將士們思念家鄉,軍無戰心,他不得不撤軍。

在他的率領下,馬其頓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因此有很多人認為,若是亞歷山大大帝打到中國來,中國一定會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

如此想的人不在少數,其理由:一是因為亞歷山大大帝是個天才,二是因為馬其頓軍隊英勇善戰,三是因為中國當進處在戰國時代,國家沒有統一,各自為戰,難以抵擋亞歷山大大帝的進攻。

這些理由都正確,其結論卻並不正確,因為如此想的人並不瞭解當時中國的實際情形。

先說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天才,不可否認,他的確是人類歷史是極為罕見的軍事天才。正是因為他有著這種才幹。在他率領下的馬其頓軍隊橫掃了半個世界,更是滅了比古希臘大得多的波斯帝國。

然而,說到軍事天才,中國會少嗎?

亞歷山大大帝與秦惠文王是一個時代的人,他比秦惠文王大兩歲,卻早死十幾年。在這一時代,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天才,孫臏。若是亞歷山大大帝打到中國來,中國受到威脅的話。孫臏一定會挑起抗擊亞歷山大的重任。

更別說,若是孫臏的老師鬼谷子再出山的話,亞歷山大大帝的對手就更加強悍了。

鬼谷子雖是隱士,終生未出仕,然而。誰都無法否認,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奇才,他打造出了李悝、商鞅、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這些著名的天才人物,他之才更是讓人欽佩。

若是中國到了生死存亡關頭,鬼谷子出山很有可能。

再說馬其頓軍隊英勇善戰,這也是真的,馬其頓軍隊著實很英勇。很善戰,正是因為有擁有一支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軍隊,亞歷山大方能取得成功。

可是。在當時的中國,難道就缺少英勇善戰的軍隊嗎?

不,一點也缺少。

在當時,中國有三支非常有名的軍隊。魏國的“魏武卒”、齊國的“技擊之士”、秦國的銳士。

魏武卒是由著名的軍事家吳起打造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用精鐵武裝起來的重灌步兵。全身披著精心打造的鐵甲,一旦出現在戰場上,就是無敵的代名詞。正是因為魏國擁有這支能征善戰的魏武卒,魏國這才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這支軍隊在亞歷山大之時,還沒有被孫臏消滅,若是遇到魏武卒,以馬其頓軍隊那可憐的青銅武器,又能如何呢?能不能破開魏武卒的防禦都成問題。

齊國有由孫臏訓練的“技擊之士”,這支軍隊特別善長單兵作戰。正是因為有這一特長,孫臏這才設伏,兩次打敗龐涓率領下的魏武卒,把魏國從霸主位置上拉下來。

遇到這支軍隊,興許亞歷山大並不覺得棘手,前提是要齊軍與他正確硬碰,他要能發揮出馬其頓方陣的威力。問題是,以善打巧仗,善於揚長避短而著稱的孫臏,會和亞歷山大硬碰嗎?一旦被孫臏找到可以利用的地形,亞歷山大就是第二個龐涓,馬其頓方陣無法發揮。

在三支精銳裡面,最難對付的是秦國的銳士,因為秦國銳士能攻善守,有一個名動千古的方陣,叫“秦軍方陣”。

在亞歷山大父親菲利普時代,差不多就是秦孝公時代,商鞅已經在秦國變法。到了亞歷山大時代,商鞅的變法已經取得了成功,秦國的實力大增。

更重要的是,商鞅為秦國打造出了一支能攻善守的大軍,就是秦國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