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沈氏的描述,加上王秀英自個兒的腦補,大致也就能還原出那日老夫人為了王秀婷,不得不捨了顏面親自去找宣平伯老夫人商談的場景。

老夫人能夠自個兒直接去宣平伯府商談此事,一是因宣平伯府是她的孃家,二也是因為對於陳平軒與王秀婷的親事,兩府的態度是認真的也是一致的。

雖說婚姻大事秉承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像他們這樣的世家,父母的意見多半會屈從於家族的利益。

當年的王秀婷年齡小,性子刁蠻些看在人眼裡只覺得活潑可愛,再說王秀婷小的時候長得圓潤可愛,稍作打扮更如年畫裡走出來的福娃娃,看著讓人心生歡喜。

只要看到王秀婷的人誰不誇王秀婷一臉福相,想必彭氏也是喜歡的吧。

那個時候比王秀婷年長兩歲的陳平軒最愛牽著王秀婷的小手,帶著她一起玩耍,有什麼好東西都往王秀婷面前送。

兒子喜歡,又能給家族帶來利益,那個時候的彭氏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只不過隨著王秀英的加入,或者說自從陳平軒重生以後,一切都變了味。

當然前者是指的是前世,最後的結果,王秀英敗北,王秀婷如願成了陳平軒的正妻。

後者則讓宣平伯老夫人以兩人尚小為由,拖至今日,這樣的結果,王秀英清楚,必定是陳平軒在主導。

也許在王秀婷被接回府,特別是王秀婷在永福寺做出不當舉止的以後,或許在更早的時候,宣平伯府內部對是否與長寧伯府再次聯姻就有了定論。

或許陳平軒去嘉凌關前與家裡有過什麼約定。

總之當老夫人來到宣平伯府的時候,宣平伯府早就有了對應的準備。

明明清明那日老宣平伯夫婦都去了永福寺,可是當老夫人到達宣平伯府,得到的答案卻是宣平伯老夫人陪著老宣平伯回祖籍清州府祭祖去了。

接待老夫人的是彭氏,當老夫人提及兩府議親之事,彭氏直截了當地給予拒絕,且態度強硬,言辭犀利。

彭氏的原話是這樣的:“議親這事兒姑母以後切勿再提,省得壞了婷姐兒的名聲。

再說如今婷姐兒的言行舉止越發沒了分寸,姑母覺得我堂堂宣平伯世子,只能娶個失母又不知禮數的姑娘不成?

姑母這是看不得宣平伯好呢,還是看不得軒哥兒好?

我的軒哥兒可是要當伯爺侯爺的人,別說婷姐兒如今死了親孃,就算她娘還活著,一個庶子的嫡女罷了,哪裡當得起我堂堂的宣平伯世子夫人?

姑母回去還是多管教管教府裡的姐兒,別做出些沒臊沒羞的事兒來壞了門風,還帶累親朋好友。

姑母最好再句話給你府上那個成了正妻的女人,別以為成了正妻就沒人知道她以前是個妾,更讓她那個妾生的‘嫡女’離我的軒哥兒遠些!”

彭氏這番話絲毫沒給老夫人留面子,老夫人這趟宣平伯府之行,算是面子裡子都沒了。

又氣又羞的老夫人臉色忽青忽白,指著彭氏半晌沒說出一句話來。

彭氏卻高傲地抬著頭,一臉不屑地看著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