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樣的辦法一開始有百姓抵制,畢竟自家的田地都忙不過來,誰會有閒心去幫忙耕種別人家的田?楊璉找了一個都是災民組成的村子,流民感謝楊璉的恩德,很是配合。原本只是抱著報恩的心思,想不到集中耕種之後,效率得到提升。

有了一個村子做出榜樣,其他村子十分羨慕,紛紛派人來取經,當聽說是採用了官府的辦法之後,主動到府衙請求官府組織。楊璉在盧多遜的幫助下,迅速組織起了災民。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其他村子的耕種順利了許多。

十一月,天氣已經涼了,田間已經是綠油油的一片,這是楚州百姓的救命糧。田間的事情告一段落,楊璉開始組織百姓修補邊境上的城堡、烽火臺,劉彥貞在的時候,楚州一帶的烽火臺佈局十分合理,大水雖然沖垮不少,但根基還在,總比重建要強。

人力固然充足,但石頭需要開採,又是一個浩大工程,恐怕在大雪降臨之前,都無法完工,楊璉與盧多遜、陳鐵商議了半響,最後決定先修葺關鍵處的城堡、烽火臺,達到預警的目的。

楊璉一邊忙著楚州政務,同時也在關心著漢國的情況,首先是李守貞那邊,劉承祐派兵圍剿,攻打潼關不下,將領換了好幾個,始終拿潼關毫無辦法。

蜀國那邊,也忙著出兵接應,三萬大軍已經出發,想來楊璉接到訊息的時候,蜀國的軍隊已經趕到了漢中。蜀國之所以出兵那麼慢,是因為國內同樣存在黨爭,有人反對,有人支撐,沸沸揚揚鬧了這麼久,蜀國皇帝孟昶這才決定出兵,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機會。

據說,正是因為對李守貞等人的戰事不利,劉承祐遲遲沒有做出決定,同意符彥卿的剿匪要求。他似乎在考慮,抽調東線的兵力西進。時間就這樣過去,天氣越來越冷,天寒地凍,海楚兩州的建設也都停工,這樣滴水成冰的天氣裡,想要施工,太困難了。

劉承祐遲遲沒有做出決定,讓楊璉只得先進行楚州的建設,倒也是好事一件。楊璉除了待在楚州,便是在海州檢視情況。海州靠近大海,海州城就在大海旁,海州城東面十幾裡外,便是鬱洲,又稱田橫島,此時並沒有與大陸相連。

楊璉去了海州城,在林仁肇的陪同下,特意去鬱洲視察了一番,隨著泥沙的堆積,如今的鬱洲足有百里,上面已經有百姓居住,鬱洲東面,還有零星幾個小島,最大的有十幾裡模樣,百姓成為東西連島。

楊璉在鬱洲呆了一日,對鬱洲有了一定了解,鬱洲四面環海,離海州又不遠,彼此形成一個凹槽,是優良的港口。楊璉決定在這裡建造碼頭,修建船塢,把這個想法與林仁肇說了,林仁肇面露難色。

人力自然是不缺,可是缺乏資金,而且缺乏造船的技術人員,造一艘船需要大量的時間,木質選用,反覆試水,最快也要大半年,並不是一日之功。而且,林仁肇覺得,在海州建造船塢碼頭,似乎得不償失。在大唐南方,無論是廣陵還是潤州,乃至於海陵制置院,造船的成本都要比海州要低。

楊璉卻有自己的想法,廣陵潤州是有碼頭不假,金陵也有水師,但這並不妨礙楊璉興建水師的想法。相比較而言,海州離遼國比較近,若是能從海路通商,楊璉就能從遼國得到大批的戰馬,從而彌補大唐不產戰馬的劣勢。

把這種想法與林仁肇說了,林仁肇想了想,便答應了,只是如今天冷,只能先籌劃,修建碼頭、船塢只能等到來年開春了。楊璉讓林仁肇先進行計劃,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報上來再說。

在海州停留了五六日,與林仁肇說了事情,瞭解了海州的情況之後,楊璉這才返回楚州。剛剛到了楚州,大雪便下了,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楚州城銀裝素裹。

楊璉卻有些擔心,這場大雪若是大了,恐怕會壓壞房屋,若是太冷,又會凍死人。楊璉帶著陳鐵等人出外巡視了一番,進村莊與百姓交談,這才放了心。百姓的房屋建造的十分牢固,柴薪也早早準備好了,渡過冬日,並不困難。

大雪下了兩日,這才停了下來,但天氣越加冷了起來,穿著厚厚的衣裳,仍然讓人覺得很冷。符金盞久居徐州,徐州與楚州離得不遠,並無大礙,倒是張綺櫟是南方人,受不得寒冷,雖然年輕,終究是受了寒,病了。

楊璉請了大夫,開了藥,吃了好幾劑,始終不見好,讓楊璉擔心起來。

符金盞與楊璉商議了半響,既然已經是冬日,回京述職的時間也到了,不如就帶張綺櫟回京,休養一段日子。楊璉想想也是,讓盧多遜準備了述職所需的資料,準備南下金陵述職。

臨行前,楊璉好生交代了一番,海州依舊是林仁肇處理政務,楚州這邊,盧多遜掌管政務,劉正掌管軍務,也算各司其職。楊璉還暗中給林仁肇寫了一封信,讓他關注楚州情況,若發現有不對勁的地方,可先進行處理,尤其是針對山中的盜匪,更是不能手軟。

十一月下旬,楊璉交代好了一切,帶著符金盞、張綺櫟等人南下,隨行的,還有陳鐵以及三十名親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