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想什麼屁吃(第3/3頁)
章節報錯
以吳乞買的老謀深算,絕不會做毫無把握的事,若是真的政鬥失敗扛不住時,其人自會知道該向誰尋求保護。
大同要做的,只是在吳乞買需要的時候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援,幫助其人推進金國的集權化(漢化)改革就夠了。
徐澤已經把話說明,王四便不再糾結此事。
放下金國的“奇聞”,其人將注意力放在了趙宋的“怪談”上。
因河東路歸來人之事,同宋兩國再次爆發軍事衝突,面對同軍可能大舉南下直接滅掉趙宋的巨大危機,教主道君皇帝匆忙派出太傅楚國公王黼出使大同乞和。
彼時,形勢異常危急,趙宋有國滅之虞,趙佶什麼都顧不上,只要徐澤能夠退兵息怒,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給王黼開出的條件很寬泛。
最終,在王太傅的努力下,同宋雙方再次議和,大同正乾皇帝同意息兵,代價則包含趙宋朝廷割讓河東和河北兩路剩餘州府。
如此一來,大同帝國的邊境就抵近了趙宋的國都。
日後,兩國一旦再次爆發衝突,首當其衝的便是東京開封府。
這種形勢下,開封府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做國都了。
即便形勢如此,趙宋朝堂仍然經過了數輪交鋒,臣子們才同意了教主道君皇帝的遷都南陽府的提議。
而待朝廷遷都之後,開封府原本地方行政體系肯定無法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必然要設立新的官府機構。
趙佶的提議是設定留守司以統管京畿路軍民繼續抗同,沒想到此提議卻遭遭到了部分臣子的反對。
要了解這事的蹊蹺處,就得簡單捋一捋趙宋如今的局面。
趙宋王朝雖然在軍事上被大同帝國壓著打,但論兩國疆域,前者仍然要比後者更加遼闊,人口也更多,並且還保留著“皇朝”的一切儀制。
嚴格意義上講,趙宋朝廷準備“遷都”南陽府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意味著其國就此放棄了東京開封府。
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即便為了維持華夏正朔地位,趙宋在輿論上也絕不能公開放棄已經掌握在大同手中的兩河和燕雲之地,更勿論其立國一百六十餘年都沒有更改的國都開封府了。
就算遷都之後,在趙宋的輿論宣傳口,事實上的都城南陽府也仍是陪都,東京的地位並沒有下降,還是法理上的國都。
但教主道君皇帝提議設定的留守司乃是原本設定於陪都的官署,既然東京正式國都的地位未變,就不該設定陪都才有的留守司。
表面看,上此表的臣子就是玩文字遊戲瞎扯淡。
開封府要不了多久就要失去事實上的國都地位了,再為了設定留守司而扯皮有什麼意義,朝廷不在開封府設留守司,就不能設守留司麼?
其實,真不是,這些人還煞有介事地列舉一系列的理由。
諸如朝廷在東京統御全國力量都無法禦敵,靠一個留守司有什麼用?
東京離敵境這麼近,在此設留守司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會惹惱大同,一旦戰起,百萬生民恐遭戰火……
“陛下,趙宋朝廷本月再次就東京留守司的設定進行了廷議,還是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哼!”
以徐澤如今的眼界,自然能看出趙宋朝堂這段時間在玩什麼鬼。
王朝末年,各種奇談怪論充斥朝野,很多事看起來荒誕不經,其實背後都有深層次的原因。
而部分宋臣以各種理由阻礙遷都,根本原因就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擔心戰爭會摧毀東京的一切,寄希望於“和平解放”。
“大同可以保留開封府,但絕不會再設‘東京’,幻想放棄抵抗就能保住利益,想什麼屁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