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前故意放慢行軍速度,就是邊行軍邊對前來攻城的百姓進行編伍。

磨刀不誤砍柴工,提前準備的這些工作是值得的。

其部一個騎兵加強師和兩個步兵師,再加上應召前來的南陽府青壯,總數近四萬人,在臨安城下展開立營後,城中守軍計程車氣便急劇下降。

同軍的威武雄壯就不用說了,更吸引守軍注意力是隨行的南陽青壯。

招募青壯之前,岳飛就已經挑明,不需要他們充當炮灰掩護同軍攻城。

他們的任務是輪流到臨安城前,如實控訴腐朽無能的趙宋朝廷如何背棄百姓。

這些青壯只經過簡單編伍和幾日行軍鍛鍊,並不足以脫胎換骨。

可是,有岳飛的嚴密組織,又有同軍官兵的示範幫帶,更知道自己為什麼而來,百姓們的精神面貌和組織性都要遠超臨安城牆上的宋軍。

若是給他們換上統一的軍裝,守軍甚至會將其當成同軍的二線部隊。

岳飛以青壯原本各自原本的村集為組進行編伍,每組都有一面稍顯誇張的大旗,繡著他們的具體鄉貫,讓臨安守軍在城牆上都能看得很清楚。

如果說青壯和旗幟還可以假扮的話,百姓們獨特的南陽口音,以及各自講述的趙宋朝廷這些年在他們家鄉所做的惡事,則幾無造假的可能。

同宋兩軍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在同軍重炮的威脅下,士氣低下的臨安守軍根本不敢出城反擊,只能任由青壯們在遠端武器射程以外喊話。

而大宋軍隊一再被大同軍隊擊潰,導致其兵員淘汰很快,更新的速度也快。

如今,臨安城中僅剩的兩萬餘殿前司官兵,差不多有四成是南陽人,或者已經在南陽紮下了根,青壯們的喊話對他們計程車氣打擊極大。

儘管將官吩咐士卒以戰鼓之聲干擾百姓們的喊話,但兵卒們都不是傻子,實際很清楚大宋朝廷已經徹底失去人心的事實。

喊話僅僅持續了小半天,守軍便亂了。

先是一些南陽籍士卒想到了城外親人的悲慘遭遇,直接丟棄武器準備下城,他們再不想為這對外窩囊對內狠毒的朝廷賣命了!

有人開了頭,早就對朝廷失去信心的兵卒們便紛紛跟了上來。

城上的軍官肩負守城重任,自然要來阻攔,但其他兵卒已經受到了南陽籍同袍的影響,都不願再聽其人的號令。

大宋亡了就亡了,大同照樣會給百姓飯吃。

甚至,在大同治下,底層百姓和軍卒還能過得更好。

既然如此,自己為什麼要給這個該死的大宋賣命?

軍官們也不是傻子,眼見眾怒難犯,哪裡還會為大宋殉葬?

有靈醒的軍官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大喊一聲“守他孃的城”,直接放棄城牆,帶著麾下兵卒一起前往宣城門外,給宮內的趙官家施加壓力——趕緊投降!

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也最不可琢磨之物,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在關鍵時刻,卻能發揮超乎想象的作用。

人心齊,泰山移;

可若人心散了,便是鐵打到江山說亡也得亡。

大宋王朝本就不是什麼鐵打的江山,當其巢穴臨安的人心都開始崩散後,便能以肉眼幾乎可見的速度看見其滅亡。

先是北城牆的兵卒放棄城防前往宣德門外請願,緊接著,東、西、南三面城牆的守卒也參與進來。

接到急報,率軍前去彈壓的統制姚友仲死於亂兵之手,其麾下兵卒隨之跟隨請願隊伍前行,形勢進一步失控。

而在此期間,城中百姓也匯聚到了請願隊伍之中。

如此一來,四面城牆幾乎無人防守,僅靠護城河和禁閉的城門禦敵。

城上的異常情況自然瞞不住同軍的斥候,最新軍情很快彙報到了岳飛這裡。

其人之前只是安排青壯喊話,而將大部隊放在數里外的大營之中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