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趙構的驚魂之旅(第1/4頁)
章節報錯
大戰一起,有城牆防護的州縣城池和軍寨還好,只要戍守官員和守城兵馬堅持值守,一般還能勉強維持基本的社會秩序不壞。
城寨以外的廣大鄉野則是交戰雙方都無暇顧及的空白地帶,先是潰兵、匪盜肆掠,緊接著流民四起,混亂迅速擴大。
身處如此環境之下,絕大部分的人很難再保持理智,恐慌和罪惡會在不斷的衝突和殺戮中極速蔓延。
要想恢復正常社會秩序,唯有先結束戰爭狀態,再重新建立完整的基層政權。
但禍福相依,混亂有時候也不全是壞事。
至少,對必須穿過敵戰區的小股人馬來說,大面積的混亂雖然危險,但也可以有效遮掩他們的行蹤,的確不是壞事。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即便是偵查、輸送、打擊手段都極為先進的後世,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無死角監控長寬皆達到數千裡的大戰場。
大同帝國同樣不能。
甚至,為了儘快達成戰略目的,徐澤還必須主動放棄一些“邊角地帶”,集中兵力於南下的交通要道,優先保障軍糧輸送安全。
當同軍騎二師帶著趙宋使團穿過潁昌府南下時,急於趕路的嶽師正並不知道本部的後方還有另一支重量級的趙宋使團正在穿越戰區南下。
大宋康王趙構返回潁昌府得知同軍前鋒過境後,原本想追上其部表達本國乞和的意願,以盡挽救大宋的最後努力。
但岳飛進軍速度極快,落在後面的趙構等人根本追不上。
還因為使團四人皆騎著良馬,沿途遭到了一些四處打劫的潰兵覬覦。
連番衝突後,太子舍人耿延禧不幸死在了潰兵手中。
剩餘的三人別懷心思,驚慌失措下不斷偏離方向,竟然一路跑到了潁昌府東南面的郾城縣境內。
而到了這個時候,朝廷的使者也利用戰時的混亂,穿過並不存在的“戰線結界”,將皇帝的清野詔送到潁昌府各地。
《孫子》有云“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食敵一石,當吾二十石”。
大戰之前,防守一方轉移人口物資於城中,並燒掉帶不走的糧食、莊稼和樹木,堅決不給敵軍就糧本國、取材攻城的機會,是為清野。
很顯然,清野就是典型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術,後患極大。
但對於戰爭準備嚴重不足,又擁有廣袤縱深和巨大戰爭潛力的防守方來說,堅壁清野卻不失為以空間換時間段好戰術。
操作的好,拖垮敵人反敗為勝未必沒有可能。
不過,同軍雖然連年征戰,卻從沒有縱兵劫掠百姓的習慣,反而嚴厲打擊盜匪、潰兵趁火打劫,清野根本打擊不到不劫掠百姓的同軍。
而且,頭腦稍微清醒點的人都知道,同興宋亡的結果早已經註定。
以同軍的恐怖攻堅能力,只要其部殺到臨安城下,大宋肯定守不住。
若是朝廷現在就離開南陽府流亡,興許還能有機會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不然的話,少則十餘日,多則月餘時間,大宋必然會滅亡。
大宋朝廷到現在才下旨要求地方堅壁清野,實際已經晚了,根本影響不到大同滅宋之戰的結果。
但對當前戰爭形勢而言,清野戰術的威力不在當下,而是體現在戰後。
大同所佔之地除了京東路農業基礎較好以外,其餘的河東、河北、開封等地在大宋治下時原本都是糧食輸入之所。
更靠近北面的燕雲十六州就更不用說了,其價值在於軍事防禦而非農業生產上。
大同背上了這麼多的包袱,糧食根本就不能自給,本身的糧食都不夠吃,要想養活大軍就只能靠向外擴張搶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