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大戰目標——滅宋(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此期間,位於高麗西北陲的大金國因為經濟、政治、軍事上全面受制於大同,始終嚴守邊境,悶頭種田以備征服上京道之戰。
而大宋王朝則因被大同海軍封鎖了海路,早就與高麗斷絕來往,更是無從知道這個立國兩百餘年的小國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被大同滅掉。
當然,至少在高麗各地土地改革政策切實落地,國主王楷主動納土獻表的程式走完之前,“高麗國”依然存在並將繼續活躍在國際政治舞臺上。
但在其國內豪族聯合武裝放棄抵抗,同軍隨之全面接管了半島各地之時,高麗就已經實事上滅亡了。
剩下的事務王黼這個老油條自會處理乾淨,已經用不著正乾皇帝再格外關注了。
也是高麗之戰提前宣告結束,徐澤才會命第五軍以淮南動亂不停影響本國正常社會秩序為由出兵壽春府,以吸引趙宋朝廷的注意力,併為即將開始的大戰造勢。
由是,种師道能根據淮南同軍異動猜到大同即將對大宋大規模用兵不足為奇——這本就是正乾皇帝要主動透露給趙宋君臣的資訊。
徐澤原本的計劃是利用十年以上的時間逐步蠶食趙宋領土,確保大同一面穩步拓土一面跟上配套的政治改革。
但第一次討宋之戰開始後趙宋王朝的拉胯應對,讓其人意識到這個王朝已經腐朽到連最簡單的看家護院都做不好了。
由是,大同帝國統一天下的程序必須加快。
這一次,就要從趙宋王朝身上狠狠地咬上一大口。
至少要讓哪些還在做割地賠款就能繼續過逍遙日子美夢的腐朽勢力意識到大同滅宋之心不死,必須拿出最大的決心和力量奮起反抗才行。
因而,拿下壽春府只是開胃菜,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還在後面。
大同帝國興堂堂之師,從來不屑於陰謀偷襲。
同去年一樣,正乾皇帝出兵之前,再次向大宋王朝發出了明確的征討訊號——依然是《討宋檄文》。
大同帝國去年第一次討宋,旨在教育一再挑釁大同到趙宋朝廷擺正自己的位置,學會尊重真正的強者,檄文中就沒有喊打喊殺。
今年再次討宋,旨在滅其社稷,檄文內容和口吻便有了明顯的區別。
徐澤在檄文開篇回顧了從黃帝劃野分疆到大禹治水安民,從西周分封天下到大秦併吞八荒,從強漢征討匈奴到盛唐再開西域的歷史,並由此得出一個結論:
但凡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華夏正統王朝,無不是對內建立強權護佑萬民,對外開疆拓土賓服四夷。
正如詩經所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生來便流淌著進取之血的華夏王朝就應該開拓普天之土,教化率土之臣。
從這方面講,自稱承接大唐正統的趙宋王朝根本不稱職。
這個腐朽的王朝只會對內殘酷壓榨百姓,稅率之重遠超歷代。
且放任土地兼併,使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由此百餘年間民亂不絕。
對外則卑辭厚幣,向他國稱弟方才換和平,更荒唐的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全無歷朝先人進取之精神。
趙宋開國後未擴尺寸之土,反丟掉了興慶府(夏國)、交州(交趾)等傳統漢地。
其國不修武備,卻妄圖以水阻兵,強行更改黃河流向而造成數次人為大洪水,遺禍千秋萬代,使原本人煙稠密的華北糧倉成了洪澇不斷民不聊生的黃泛區。
趙宋王朝的歷史功績在於結束了五代亂世,但其立國一百六十餘載的無數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個缺乏進取精神的王朝擔不起華夏正統的歷史使命。
而大同立國之後,對內抑制兼併、興修水利、鼓勵生產、普及教育、治理黃河等等,所有施政的初衷無不是為了保障民生。
結果也顯而易見,立國僅四年時間大同,治下戶籍數量便翻了三倍有餘(新生兒當然沒這麼多,主要是開疆拓土和清查隱戶的功勞)。
且北滅契丹收復燕雲雪近兩百年之恥,西服夏國迫其稱藩再不敢寇邊,東征高麗、日本開祖宗未拓之土,更力壓強勢崛起的金國,使其始終不敢有南向之意。
由同宋國政和國勢的強烈對比,便可以看出兩國的未來已經寫就:
擔當不起華夏正統的趙宋王朝必須退出歷史舞臺,而大同帝國必將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