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

受限於眼界和見識,普通人看到的青萍和微瀾還是青萍和微瀾,精英人物卻能從中看到即將到來的大風浪。

久經戰陣的老將种師道便從同軍壽春府後的奇怪動向,看到了大同帝國即將對大宋展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並及時向朝廷發出來警告。

但老將臨終前的忠言,卻沒法喊醒那些面對無法解決的困境而選擇裝睡的人。

當种師道的靈柩進入臨安城中受到大宋君臣沉痛哀悼時,數千裡之外的大同燕京正在進行著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目標就是南面的大宋王朝!

大同帝國此時能夠再興大兵,自然是高麗戰局已經告一段落。

年初,高麗權臣李資謙與其國主王楷的矛盾終於爆發,隨之發生的一系列動亂造成了其國內局勢動盪,為徐澤送來了等待十年之久的滅亡高麗時機。

其後的幾個月裡,大同帝國一面穩住宋、金、夏三國,一面以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之態調集重兵渡海平滅高麗動亂。

相對於中原王朝,高麗半島不僅地理上過於偏遠。

而且地形上山地佔了半島總面積的八成以上,再加上縱橫其間的河流和溼地等地形,非常不利於外來勢力對其大規模用兵。

正是因為這一點,歷史上最具開拓精神的強漢和盛唐都不曾徹底征服半島。

而高麗豪族勢力與王室分庭抗禮的政治現實,又使得其地方政權相對於小朝廷保持了較強的獨立性。

這又使得外來征服者即便佔領了其國都,滅亡了其王室,也很難讓高麗半島徹底屈服。

因而,徐澤早年率大軍攻陷高麗國都開京後,就沒有直接滅亡該國。

而是選擇與其結盟,並暗中扶持各方勢力讓其不斷內耗。

但正乾皇帝也沒有真正放棄滅亡高麗的努力。

整整十年的時間裡,大同情報部門在通商和政治扶持高麗地方勢力通商的掩護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時至今日,這些工作早就結出了碩果,只等大軍來採摘。

有相對精確的地形圖,還有大批帶路黨的協助,各地反抗勢力的行動幾乎單向透明。

當大同帝國三萬大軍登陸半島,高麗國內的力量對比就發生了徹底改變,地方反抗勢力將被一舉蕩平的戰爭形勢也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但高麗之戰也並不是一線平推毫無難度。

平亂之戰持續的時間還不到四個月,大小戰鬥卻不下百起。

而且傷亡巨大,僅敵我雙方純軍事人員的傷亡就達到了五萬人以上,由此可見高麗之戰有多激烈。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誇張的傷亡,主要原因自然是高麗國主徹底剝奪地方獨立性的無情政策使得地方勢力退無可退,只能瘋狂擴軍反抗。

另一方面,也與具體指揮作戰的張雷、單廷圭兩人冷血無情,有意逼迫僕從軍血戰有很大關係。

不過,這些犧牲也是值得的。

全州大戰之後,被殺膽寒了豪族聯合武裝棄械投降便是明證。

實際上,早在八月下旬,高麗大戰便提前宣告結束。

剩下的工作,主要是鎮守維穩和土地改革。

可以預見,因為大同的國策嚴重損害高麗上層的利益,他們的反抗還將持續。

大規模的戰鬥應該不會再有,小規模的治安戰卻不會少。

但在鎮守維穩部隊的鐵拳下,這些反抗者的血肉只會成為大同未來的朝鮮巡撫使司(取名箕子朝鮮,與不可能再出現的李氏朝鮮無關)發展的最佳養料。

只待共建會基層組織建立和土地改革政策落地,這個數千年來始終獨立於華夏王朝之外的海東番邦將徹底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