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眾正盈朝群魔舞(第1/4頁)
章節報錯
訂閱提示:本章大半篇幅是大宋君臣面對亡國的巨大壓力而做出的撥亂反正行動,引用了很多歷史事件,不喜勿訂。
……
事實證明,解決不了問題就先解決人的做法只能暫時轉移一些尖銳的社會矛盾,卻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
大宋王朝也沒有因為奸臣盡皆伏誅眾正盈朝而走向中興,反而因為沒有了這些大奸臣供“眾正”同仇敵愾,導致朝堂上變得更加熱鬧。
當然,真正的王朝精英不會這麼膚淺,他們還是能看到這些問題,並嘗試去解決它。
實際上,早在下詔流放蔡京、誅殺童貫等人前,大宋朝廷就已經在著手解決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了。
大宋王朝存在的問題多不勝數,可真要歸納起來,無外乎內憂和外患兩點。
內憂的根源主要源於大宋政治結構和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合理,進而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堆積的結果便是讓大宋過早走向衰敗。
從仁宗朝的范仲淹開始,到神宗朝王安石、哲宗朝章惇、道君朝蔡京,無不是試圖以政治、經濟、軍事等改革重塑大宋,以給這個早衰的王朝續命。
結果,歷次改革僅僅解決了部分舊問題。
而新的問題卻在改革中不斷湧現,致使改革一再失敗,進而導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最終拖垮了大宋。
趙桓的天資本就遠不及其父趙佶,性格又怯懦軟弱,自沒有趙佶那種明知不可為偏要為的昏君犟勁。
其人只想做個受臣民讚頌的好皇帝,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要與民爭利。
而在見識了臨安民亂展示的可怕“民意”後,趙桓更不敢再走自家老爹的路。
其人轉而“順應民意”撥亂反正,試圖以不變的祖宗之法換來變化了的祖宗之治。
顯而易見,朝政由銳意改革改為全面恢復祖制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必然會造成朝野上下的思想混亂。
開倒車能不能解決內部問題尚需在實踐中檢驗,但開倒車造成的思想不統一問題不解決,朝堂上必然就會爭吵不斷,皇帝別想耳根清淨,朝廷也會不斷內耗。
因而,大宋朝廷面對的當務之急便是解決思想混亂的問題。
四月初三,知樞密院事李綱迎奉太上皇帝入都門,解決了天有二日的問題,消除了趙桓帝位可能會動搖的風險。
四月初七,立皇長子趙諶為皇太子。
趙諶在之前的被俘中受到驚嚇,身體狀況一度不好,調養了好些天才恢復正常。
同一日,知樞密院事李綱出任淮南東、西路宣撫使,許瀚接其任,並以尚書左丞耿南仲為門下侍郎。
此舉同樣是進一步鞏固趙桓的帝位,更是為了安定天下“人心”。
四月初九,太宰吳敏上札子:
“《六經》垂訓,蓋天地所以奠世法也,猶之江、河、淮、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自三代以後,凡生民有一飯之安,皆《六經》之功世……
蓋由之而不知,其獨恨強秦之禍,禮缺樂亡。而近者王安石以經術自任,又廢其一,其意以謂《魯史》既亡,而《三傳》不足取信,則《春秋》永無復可考……
臣願下明詔,復立《春秋》學官,今歲貢舉,遂以取士,庶幾同講聖人之遺經,以輔世教。臣不勝大願。”
趙桓準其奏,乃置《春秋》博士。
四月十二日,置詳議司於尚書省,討論祖宗法,以吳敏、唐恪、李鄴三人領其事。
擁有億萬生民的大宋王朝是極其複雜的組織體系,不同於走錯了方向說回頭就能立即回頭的個人,任何朝政的實施必然會給整個時代造成甚遠影響。
即便是盡復祖宗之法,也不能隨便割裂歷史粗暴的一刀切。
這兩道詔令不再是空洞的“復祖宗之制,寢罷一切害民之法”的口號,而是進入了政策轉彎的實質準備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