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滅亡高麗的時機(第2/3頁)
章節報錯
同舟社協助保州守軍挫敗高麗軍隊的兩次進攻後,徐澤又親自率兵摧毀了高麗的海軍力量,並海路南下攻破高麗都城開京,逼迫其國主王俁簽訂城下之盟。
從此之後,高麗便徹底失去了制海權,國內事務也被同舟社深度干涉。
隨著同舟社的事業越做越大,高麗在徐澤的精妙佈局下,逐漸喪失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的獨立權,全面淪為同舟社的附庸。
王俁也算是一代英主,本應該和夏國國主李乾順一樣,文治武功皆有建樹,在這百年未有的變局中左右逢源,把握機遇開疆拓土。
但其人不幸遇到了同舟社徐澤,一戰輸掉了高麗百年國運。
即便如此,王俁也沒有就此放棄。
和親徐澤緩和同麗關係、招安李俊重建海軍、借同壓豪嘗試削藩、出讓耽羅島以請走同舟社勢力等等,各種方法用盡,就是為了重新獲得完整主權。
可惜,終究是棋差一籌,任憑王俁再如何掙扎,高麗卻始終逃不脫徐澤的手掌心。
臨終前,其人終於想明白了一切,深感高麗國滅的命運不可避免,有意讓世子王楷避位,再擇王室旁支繼承國主之位。
王俁此舉是以出賣高麗國家利益來換取自己血脈的平安。
這顯然是一道足以導致高麗內亂的亂命,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資謙、中書舍人金富軾等重臣的堅決反對。
尤其是國丈李資謙,眼裡只有個人的權位,若是外孫王楷不能繼位,其人將有可能失去一切權勢,更是不願執行王俁的亂命。
彼時,同舟社正籌備建國,李資謙乃帶著高麗世子王楷前往燕京求見正乾皇帝,並請其冊封高麗新國主。
王楷繼位時已經十四歲,不算太年幼,卻因為天性柔仁,意志不堅,應付不了極端複雜的國際國內局勢。
李資謙作為國主外祖父和宰相,又有扶立之功,便逐漸把持了朝政。
其人已經位極人臣,卻仍不滿足,還想更進一步。
為了掌控兵權,李資謙先是以整頓兵馬重建高麗軍事主權為名,向王楷舉薦開京之戰後就被王俁閒置的名將枳俊京。
為了牢牢掌控後宮,隨時監控國主的動態,李資謙又陸續將自己的三女、四女(實際就是王楷的親姨媽)進獻給國主為后妃。
為了換取宗主國的支援,或者說避免大同帝國關鍵時刻的干涉,李資謙當政以來,又陸續以轉移礦山開發權為名,將新安州以北的土地成片送給大同。
恰好,大同建國之後,戰略重心轉移,正乾皇帝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北壓金國南討趙宋上,逐步放鬆了對高麗的表面控制。
這種政治利好自然落不到柔仁的國主王楷頭上,最終都變成了高麗實際掌控者李資謙的功績,併為後者贏得了極大的政治聲望。
開京民間裡巷間也恰到好處地開始流傳“十八字(李)將王”的讖語,高麗由王姓改為李姓似乎就要水到渠成。
可惜,李資謙空有竊國之志,卻無安邦之才。
高麗原本就存在極為深重的內部矛盾,敗於同舟社之手後,隨著主權喪失,經濟上不斷向外輸血,各種矛盾更加尖銳。
其國內不少有識之士皆意識到高麗絕不能再這樣下去,必須做出改變,以挽救國家滅亡的命運。
因而,李資謙當權後以枳俊京整頓軍隊穩定國內,並逐步抵制大同對高麗內政的干涉,便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
可惜,豪族出身又終身生活於上層的權力爭鬥圈內,限制了李資謙的視野和思考方式,使得其人始終抓不住住高麗的主要矛盾。
這些年來,高麗各地的經濟一直很萎靡。
不僅平民因稅負不斷加重而流亡不斷,就連高高在上的豪族也因長期內耗而將大量資源投入到擴軍備戰,導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實際控制在大同帝國手中的新安州等地,初步完成社會改革後,底層民眾爆發了生產積極性,生活一日好過一日。
甚至,遇到災荒時,新安州還有餘力“接濟”周邊地區的百姓。
當前,高麗各階層心氣極度不順,確實想要改變。
但他們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換一個國主,或者換一家人做國主,而是擺脫這種越過越窩囊的日子。
實事證明,李資謙不具備這種能力。
這些年下來,慶源李氏自己的“封地”倒是一再擴大,卻是建立在對全國上下不斷吸血以壯大自身的基礎上。
而且,其黨羽肆意擴張自家土地,奴婢僕從也敢搶奪他人財物,治下民怨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