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越理越亂的大宋朝堂(第3/4頁)
章節報錯
可惜,範太宰人如其名,致虛而不務實,坐而論道的水平極高,做實事的能力卻還不如其前任趙相公。
無論對大同關係問題,還是大宋內部的各種深層次矛盾,抑或亟待解決的各種危機,範致虛都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真被皇帝問急了,範相公便以是“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之類的扯淡話敷衍天子,聽得趙桓肝火直冒。
而且,此公還與年輕的次相吳敏政見不合,雙方頗多衝突。
一日,諸宰執於政事堂議事。
首相與次相針對一道奏章的批閱意見相左,爭執不下。
範致虛抖起首相的威風,決定不理次相,提筆就準備直接簽署意見。
吳敏見狀,譏諷其人是“明德相公”,只需簽署“明德”二字即可。
範致虛當然知道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遇事不決以“明德慎罰”之類的萬金油屁話做遮掩,並非其人不知道這樣做很窩囊,怎奈不說這個,又能說啥?
吳敏偏要打人打臉,範致虛如何能忍?
其人當即以筆擲之,正中吳敏面額,致其額鼻皆黑。
首相與次相二人鬧得如此不像話,堂中的同僚們也坐不住了,趕緊尋個藉口開溜。
吳敏雖然年輕氣盛,卻忍下了此事,並沒有對範致虛飽以老拳。
但到次日朝會,其人卻向皇帝奏明此事,算是徹底與首相撕破了臉皮。
趙桓罷趙野而以範致虛為首相,為的是求耳根清淨,現在卻落得更加難受,也對“明德相公”範致虛失望透頂。
兩日後,天子下詔罷太宰範致虛,並以少宰吳敏代之。
又以戶部侍郎唐恪進拜尚書右臣兼中書侍郎。
吳敏在政事堂和樞密院轉了一圈後,終於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文臣之首,其人政治上的盟友李綱便不能再留在知樞密院事如此敏感的位置上。
御史中丞陳過庭趁機上奏,言大同已經退兵多日,上皇卻仍滯留江陵,建議皇帝再派幹臣前往江陵,迎上皇歸京。
趙桓從其請,以知樞密院事李綱為奉迎使,務必要迎上皇歸來。
其實,迎接太上皇返京的事早就再做了。
趙桓率諸臣“打贏”臨安保衛戰,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聲望後,便改擷景園為寧德宮,準備給自己的老子居住。
其人隨即派遣徽猷閣待制宋煥(實際是“日奐”兩字連為一字,打不出來〉奉表道君皇帝行宮,迎趙佶返回臨安。
隨後,又遣尚書右丞李鄴為道君行宮奉迎使,繼續催促太上皇北上。
但趙佶大略是清楚自己回到臨安將會面對怎樣的命運,死賴著不願回來。
其人並不是一個人在外逍遙,為了養活龐大的隨從隊伍並繼續維持自己的奢靡生活,只能截奪本地財賦。
甚至,在同宋兩國大戰臨安朝廷無暇顧及自己期間,趙佶還擅自任命了一些官員,以方便控制地方,排程物資。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趙佶已經交出權柄,便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皇帝,沒有了生殺予奪的特權。
任其長期滯留在外,就有再立朝廷分裂大宋的風險。
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其危害可就要遠遠超過大同帝國的討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