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口服心不服(第3/3頁)
章節報錯
大同治下的官員確實不好當,但再不好當的官也是官。
學而優則仕,不當官如何施展滿肚子的學問和抱負?
而大同立國以來不斷開疆拓土的同時,朝廷各部司和地方各級衙門曹房的職能和組織架構也一直在調整和完善。
換言之,就是“官位”在不斷增加。
大同帝國如今基本走上正軌,諸如陳規、時文彬這樣三年三大步的傳奇已經很難複製了,但考績優異,未滿一任而升遷的機會卻是無處不在。
對自己有信心計程車子們,誰不想早點進入這個欣欣向榮的政治體系中,早日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相對於訊息一旦公佈必然會為皇帝的英明決策歌功頌德計程車子們,新任吏部尚書龔孝序則要考慮得更多。
大同帝國暫時並不是很缺人才,至少沒有缺到必須再開恩科的程度。
陛下此舉是準備再起大戰而提前儲備人才?還是計劃對官場積弊問題開刀,以“反腐”問題興大獄而清除一批老鼠屎?
龔尚書很快就不用猜測正乾皇帝的真實想法了,因為徐澤緊接著便對軍隊進行了重新調整。
六個軍的大編制暫時沒有變,各軍配屬的師營和駐地卻進行了一些調整。
另外,今年各地的稅糧轉運計劃也進行了相應調整。
具體計劃因沒有涉及龔尚書的分管業務,其人並不清除。
但綜合以上資訊,陛下準備在這一兩年內再興大兵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
而提前開恩科以儲備行政官員,就是提前做好戰爭準備的其中一環。
當大同帝國的戰爭機器再度開始轟鳴時,南面的大宋王朝也被這一戰給打醒了。
趙宋朝廷一面分兵收拾遭戰亂波及而混亂不堪的各地,一面積極調整內政,以期集中人力物力等資源應對將來更大的危機。
趙桓是鐵了心要做個受萬民擁戴的好皇帝,繼大赦天下,並詔諭士民國家一切事務一律遵照祖宗舊制後,其人前段時日再次下詔:
自今並遵祖宗舊制,選用大臣,裁抑內侍,不崇飾恩倖,不聽用奸人,不輕爵祿,不濫賜予,不奪爾居以營燕遊之地,不竭爾力以廣浮用之費,凡蠹國害民之事,一切寢罷。
趙桓遵舊制用賢臣,並試圖與民休息,是希望以自己“做個好皇帝”的行動,竭盡全力維繫這破爛不堪的天下。
但遵祖宗舊制,放開言官風聞奏事之權後,各種彈劾便如山而來。
有彈劾蔡京、童貫等人邪佞奸險務要亟行竄逐的,也有彈劾趙野庸碌無為卑辭賣國的,還有彈劾李綱胸無實學卻剛愎自用的……
總之,便是朝中一日不得寧靜。
表面上的原因很多,歸根結底,乃是大宋王朝的利益分配出了嚴重問題才導致內部矛盾越來越尖銳,始終不能將上下擰成一股繩。
而不打破原有的罈罈罐罐,就沒有人可以拿出一套令大部分人都能滿意的利益分配方案,這便註定了趙桓再如何折騰也註定失敗的結局。
可惜,大宋雖然輸掉了對大同的戰爭,卻是輸得稀裡糊塗,更讓朝廷上下瀰漫著一股難以壓抑的浮躁情緒,更無法看到自身存在的嚴重問題。
這一戰,大宋確實輸得不明不白。
與南陽府的關係不是太大,又隔得太遠的京東西路好歹還堅持了半個多月,儘管在此期間朝廷除了忙著換皇帝就沒幹啥正事。
城池堅固兵馬也雄壯的東京尚未開戰,主將劉延慶就死在了暴民手中,城池也被反賊獻給了同軍,真是丟得莫名其妙。
駐有重兵也有地利的潁昌府和汝州,更是被梁方平、何灌兩個罪人爭相逃跑白白丟給了同軍,更是導致南陽府門戶大開。
而戰力最強勁的陝西諸路勤王大軍還在路上,徐澤便打到了臨安城下。
回顧這一戰,大宋空有數十萬大軍,卻根本沒有與大同進行過一場萬人規模以上的正面對決,這叫割地又賠款的大宋忠臣怎能不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