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風已平浪未靜(第3/3頁)
章節報錯
這一戰,從京東西路到南陽府,同軍連抓帶降的宋軍俘虜早超過了十萬之巨。
其中,還有不少是河東之戰被釋放的宋軍“二進宮”。
這還不算,得知兩國議和後,汝州、唐州、潁昌府等地將要歸還大宋,一些百姓竟然提出了跟隨同軍北上的請求。
以趙宋如今混亂的形勢,將這麼多人全部遣返絕對會捅出大簍子。
所以,將其部分整編和分散安置是必然的。
同軍去年新編的部分師營至今未滿編,就是考慮到了戰後俘虜的整編問題。
不過,同軍兵士的挑選非常嚴格,想吃上大同的皇糧可不容易。
包含自願追隨的百姓在內,絕大部分人將會被安置在相對苦寒的北疆各地——這也符合大同把重心放在北疆的既定策略。
出發前,徐澤便公開了相關選拔條件,是走是留,都由百姓和俘虜們自己選擇。
結果,因故土難離等因素接受遣返者不足三成,大部分人寧願遠離家人到苦寒的大同北疆種田,也不願再回到沒有希望的大宋。
其二,安置投降宋官。
大同討宋之戰從一開始就呈現一面倒的趨勢,趙宋朝廷雖然再一次割地賠款,屈辱至極,卻因此暫時躲過了王朝覆滅的命運。
如此一來,之前認定大宋必滅而主動賣身的的汝州和潁昌府等地官員則懸在了半空,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從本心上講,對這些沒眼光的投機分子,徐澤是一個都不想要。
所以,之前南下臨安城時,其人便拒絕接見這些人。
但作為胸懷天下的王者,做事就不能只圖一時爽快。
趙宋朝廷在此次大戰中的一系列荒唐操作,讓徐澤意識到之前的設想不切實際,統一天下的程序必須加快了。
大同立國後就一直在快速擴張,基層官員始終有缺口,指望培養好了一批官員再擴張一塊相應的地盤同樣不現實。
在相當長的一個過渡期內,還得使用並改造舊體系中的可用之才。
因而,開拔前,徐澤便命人傳詔汝、唐兩州和潁昌府:
所有降官皆可隨同軍北上,但要先經過訓部的相關培訓,才能重新授予官職。
大同治下官不好當是客觀事實,不到萬不得已,沒幾個人願意棄了宋官做同官。
而獻表投降了還要再培訓才能做官,更是大大的荒唐。
由是,此詔一下,不少趙宋忠臣再次反水,上演了一出“委身侍賊只為保一方平安”的精彩戲碼。
對此,徐澤也不在意。
趙宋王朝好歹立國一百六十餘年,怎麼能沒有忠臣義士呢?
其人有很多的大事,不值得為這些投機者浪費時間。
同軍主力隨皇帝回開封府後便分散開,其少部分將回到河北駐地,另一部分則留在仍未完全平定的開封鎮守慰穩,還有一部分繼續隨皇帝巡幸各地。
不錯,親臨南陽問罪趙宋只是徐澤此行的任務之一。
正乾皇帝日理萬機,出一趟燕京很不容易,不需要其人親自上陣的大部分時間裡,徐澤都在巡視自己的帝國。
待同軍主力順利回到開封府,擔任偏師的王進、史進以及殿後的岳飛這才開始撤回,种師道率領的勤王大軍也終於進抵臨安城下。
有了武力保障,趙宋君臣終於鬆了一口氣,開始處理善後事宜。
第一件事便是按照兩國停戰協議,派人接回中宮和大寧郡王。
接受此任的是次相趙野,其人尚未趕到開封府,尚書右丞李綱便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
“澶淵之役,雖與遼人盟約,及其退也,猶遣重兵護送之,蓋恐其無所憚,肆行擄掠故也。同軍之去三日矣。盍遣大兵用澶淵故事護送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