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風已平浪未靜(第2/3頁)
章節報錯
因而,正乾皇帝開出的條件可以接受,但不能接受得太爽快而讓大同得到這一切過於容易,起碼也得先討價還價一番才行。
討價還價的前提是雙方手中都有可以還價的籌碼,宋軍雖然一再被同軍壓著打,卻也不是沒有還手之力。
至少,當下就還有一支總計十萬人的生力軍正在快速趕來臨安。
可惜,他們的希望很快就要破滅了。
當日稍晚,京西南、北路路制置使种師道就遣人送來急奏,彙報勤王大軍已經出了內鄉縣途中卻遭遇同軍騎兵襲擾一事。
种師道在急奏中反覆強調本部沒多大的損失,傷亡還不到百人,只因敵軍異常狡猾,仗著機動優勢神出鬼沒,將士們在野地中難以立營,才暫時退入淅川縣。
其人請天子勿要慌張,最多兩三日時間,勤王大軍即便不能吃掉同軍這股死纏亂打的騎兵,也能步步為營進抵臨安城下。
屆時,便能與京營兵馬裡應外打掉同軍主力。
為了穩住皇帝和朝中重臣,种師道也是拉下了老臉,把胸脯擂得震天響,不要錢的保證張口就來。
但臨安城中的君臣們卻不敢相信其人的承諾,皆認為此奏只是种師道打不贏同軍才推卸責任的藉口而已。
大宋經驗最豐富的老將統帥數萬戰力最強悍的西軍,都不敢與同軍的偏師騎兵硬碰硬,而已經被同軍的長槍頂上了腦門的君臣們還有什麼好掙扎的?
拋棄了不切實際的幻想,確認全盤接受正乾皇帝開出的和談條件才是解決當前危機的唯一辦法後,大宋朝廷立即高效運轉起來。
當晚,趙桓便以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和知東上邠門事王俅出使同軍。
二人的任務是向正乾皇帝敬獻國書和京東西路、京畿路兩路以及滑、陳、淮、宿、明、越等州的輿圖、簿籍等物。
以此公開承認是大宋破壞了同宋友好的大形勢,導致兩國交兵生民塗炭,願意承擔此戰造成的任何後果。
乞求大同正乾皇帝顧念天下蒼生,息兵停戰,再續兩國睦鄰友好。
為準備此戰,大同帝國專門擴編了三個軍,可謂興師動眾。
因而,徐澤主張的戰爭賠款數額也極其巨大。
不過,大部分的賠款都是以增加兩國商品交易,以及諸如開放港口、礦山,稅率優免之類的附加條款存在,趙桓也在國書中一併應了下來,態度相當端正。
唯一沒能立即落實的是道君南逃,暫時無法在“認罪認罰書”上附署其人的名諱。
不過,大度的正乾皇帝並沒有死扣這點細節。
其人相信以大宋朝廷的“言而有信”,肯定不會為了這件事而再讓同軍南下。
同強宋弱,趙宋朝廷只要不想再惹禍就得老實履約,趙佶更是不敢不籤“認罪認罰書”,錢糧物資輸送協議也可以撤兵後再慢慢談,都不急一時。
徐澤做事向來雷厲風行,討宋之戰的目標達成後,便不再浪費時間。
同宋停戰和約簽訂後的第二日,其人便命令各部有序撤軍。
最先撤走的是趙宋朝廷移交大同的各式專業人才和重要物資,由魏定國師護送,直接前往燕京。
這批人拖家帶口,行動相對遲緩,因而走得最早,但只要進了河北路就是大同帝國的穩定控制區,護送的任務不算太重。
第二批撤回的是南下同軍主力,由徐澤親自統帥。
除了將大部隊安全帶回國內,正乾皇帝還有兩個任務。
其一,安置宋軍戰俘。
激戰正酣的同宋兩突然國和談,填到大半的護城河工程停了下來,臨安城最終沒有被攻破,俘虜們期盼的“破城後就饒恕眾人對抗王師之罪”自然沒了。
不過,正乾皇帝胸懷天下,當然也會給這些表現積極的戰俘一條出路。
其人給了他們三個選擇:遣返、整編或安置。
當今之世,大同帝國已經是最強大的存在,遲早要吞併諸國一統天下。
而大同全取河東、河北兩路後國勢愈增,稍微有點見識的人都能看到其併吞天下的雄壯氣勢。
這也使得同宋兩軍再交戰時,宋軍成建制投降的機率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