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兵下臨安(第3/3頁)
章節報錯
但同軍第四軍軍政牛皋便是魯山縣人,早年就在山中砍柴為生,很是清楚這條路線,戰前便命人制作了專門的沙盤,供麾下將領掌握。
第四軍原本的作戰計劃是宋軍若大兵雲集,據險死守,同軍則屯兵葉縣攻打方城山隘口,以吸引宋軍的注意力。
偏師則出魯山,直入南陽府腹地,必能打宋軍一個措手不及。
其實,兩條路線都不好走。
大宋只要在幾個要道隘口設立城寨,守軍背靠京師,只要意志堅定,有朝廷遠遠不斷的物資支援,就能堅守很久。
更別說岳飛部僅有千餘人,還是不善於攻城的騎兵了。
其部一路狂飆,不僅與後面跟來的步兵拉開了上百里距離,還跑到了部分宋軍潰兵前面,繼續向前,能不能打進南陽府兩說,還有被宋軍包圍的危險。
但潁昌府和汝州兩地宋軍皆不戰而潰,讓岳飛看到了戰機。
其人當即率千餘騎兵渡過澧水,僅在守軍潰逃,城門大開的葉縣補充了少量給養後,就再次上路,直撲方城山而去。
事實證明,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確有道理。
軍隊若是沒了戰意,縱有再好的地形,也挽救不了必敗的局面。
自大宋遷都臨安後,就在方城山隘口出建設了堅固的城寨,並駐有重兵。
何灌身為宿將,自然清楚方城山對南陽府意味著什麼,本欲留下,親自守住方城山以將功贖罪。
但同軍騎兵緊隨其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殺過來,其人的親兵卻不願陪著主帥涉險,裹挾著何灌繼續南逃。
這下,方城山駐軍計程車氣也動搖了,混亂中,跑了一小半。
待岳飛趕至方城山隘口時,便見到關牆上稀稀拉拉的幾個宋兵探頭探腦張望己方。
其人命精銳小隊上前,以強弩射上城牆,試探宋軍火力。
方城山寨的火力配置其實相當強,不長的關牆上有安放了十餘門“威冂大將軍”火炮,但守軍人數不足,又被同軍的聲勢所懾,不敢開炮還擊。
眼見守軍士氣低到了如此程度,岳飛便不再保留,當即集中火藥,準備組織突擊隊強行炸開關牆。
但突擊隊小心翼翼靠近關牆過程中,守軍始終沒有還擊。
岳飛判斷宋軍可能已經棄城逃走,命人懸繩上城,果然驗證了其人的猜測。
最先要的方城山寨既下,岳飛離臨安只剩下了三百里。
這個距離,騎兵一日可下。
沿途剩下的方城、周土兩縣已經不足為道,即便守軍不投降,也可以等後面的步兵跟來慢慢收拾,騎兵可直接攻到臨安城下。
實際上,岳飛率兵趕赴臨安的途中,除了不斷有實在跑不動的潰兵跪地投降,稍稍影響了其部的速度外,再沒有遇到宋軍有組織的抵抗。
原因很簡單,東京剛剛陷落,梁方平、何灌兩部人馬又接連潰敗,帶給了沿線宋軍極大的恐慌。
就連部分已經在往南陽趕路的勤王兵馬,得知這一連串的訊息,也裹足不前,選擇了謹慎觀望。
而在臨安城中,大宋朝廷也亂作一團。
大敵來臨之前,道君倉惶出逃,不僅帶走了自己的嬪妃和部分親信寵臣,還有蔡京、童貫等慣於應對危機的大臣也跟著太上皇跑了。
此舉倒是方便是新皇帝掌控朝堂,但趙桓根基淺薄,口袋裡就沒人。
諸如白時中、李邦彥、趙野等人雖沒什麼真本事,可好歹見過很多世面,也處理了不少棘手事,但他們都是道君老臣,趙桓根本不敢信用。
眼見大戰在所難免,趙桓只能參照真宗皇帝幸澶淵故事,組建親征行營。
下詔中書侍郎吳敏為親征行營副使,許便宜從事。
以兵部侍郎李綱,顯謨閣直學士、新知南陽府聶山為參謀官,團結兵馬於殿前司。
親征行營雖然組建了,但吳敏、李綱、聶山等人皆無統兵經驗,只知道敵寇即將打到了家門口,朝廷絕不能放棄。
可仗究竟要怎麼打,卻無從知曉。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