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初,劉法輕敵冒進,在珠固峽遭夏軍重圍兵敗身死,致熙河湟廓路形勢大壞。

指揮此戰的夏國晉王李察哥乘勝出擊,兵圍大宋的重要戰略支點震武軍,熙帥劉仲武急忙遣何灌率軍救援。

但何灌尚未趕到,震武城便被夏軍攻破。

李察哥將城中獲得的軍儲帶回國內,並派出一部兵馬阻擊來援宋軍。

兩軍於半道遭遇,宋軍少而夏軍多。

危急時刻,何灌命本部兵馬大張旗鼓,主動迎了上去。

夏軍不知虛實,又因此戰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不想再冒無端的風險,乃趁著夜幕掩護遁逃。

直到夏軍走遠,何灌才帶著麾下兵馬撤回。

但此戰中西軍宿將劉法戰死,震武城又被夏軍攻破,是宋夏兩國近年來少有的大敗,總要有人承擔責任。

劉仲武戰後便向朝廷上奏,認為何灌故意停頓不前才致震武被破,道君乃罷何灌為淮南西路壽州鈐轄。

之後,徐澤公開造反,於大名府一戰嚇潰數十萬宋軍,並繼續南下,威脅開封府,差點直接覆滅了大宋江山。

國亂思良將,趙佶這才想起有膽略又有手段的武臣何灌,乃遷其人為徐州防禦使,京東西路都鈐轄。

再後來,又調他衛戍東輔拱州。

何灌雖然因震武軍陷落而被調離了最容易獲取軍功的西軍,卻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得到了道君的認可,並且步步高深。

趙佶之前將守衛南陽府門戶的重任交給何灌,也是放眼朝中,只有其人有這個資歷、能力和忠心。

趙桓即位時,同軍已經打進了大宋,自不敢臨陣換將,且汝州如此重要,朝中確實無人比何灌更合適,就沒有調整其人之職。

何灌當然也知道自己肩負的重任,到汝州後,就親自檢查各城寨防禦設施,並深入軍中鼓舞士氣,做了很多工作,收效——

便是沒有效果。

享盡榮華富貴的天子和袞袞諸公都不敢直面同軍兵鋒,直接放棄了立國後就沒有換過的都城東京,幻想跑進了這個窮山溝裡就能躲避敵人。

太上皇更是未戰先逃,連帶著不少朝中大官也跟著逃跑。

大禍臨頭,這些貴人們一個比一個跑得快,憑什麼要求低賤得狗都不如計程車卒們為貴人們的大宋對抗根本打不贏的敵人?

梁方平麾下數萬大軍被岳飛千餘騎兵嚇得當場大潰,自相踐踏而亡者數千之眾,比同騎殺死的還要多。

但其部好歹是看見了同軍才潰敗,而汝州守軍則更加不堪,只是看到了潁昌府潰兵入境,汝州兵卒便炸了鍋,直接棄城而走。

所謂望風而逃,不過如此。

何灌縱然有心彈壓,也無人配合,民心士氣已潰,絕非人力可以挽回。

汝州宋軍潰逃,大宋新都城南陽府便向同軍敞開了大門。

對比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開封府,南陽府的地理條件好太多了。

經汝州到南陽府,有兩條路線。

一條跨越澧水,經葉縣翻越方城山隘口,便可進入南陽。

方城山以南的方城縣本隸鄧州,慶曆四年,宋仁宗下詔廢方城縣為鎮。

元豐元年,宋神宗又改方城鎮改為縣,但其管轄權卻劃歸了唐州。

道君決定遷都南陽後,便將方城縣再次劃歸南陽府。

同時做出調整的還有並光化軍入南陽府,改原本的南陽縣為周土(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鎬京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土”),改穰縣為臨安。

此路線雖要經過方城、周土兩縣,但一路都是官道,便於快速行軍和後勤補給,是戰前擬定的主攻路線。

唯一的問題是沿途有不少宋軍的城寨,需要一一攻取,戰事容易遷延。

另一條路線由魯山縣渡過滍水,沿鴉河向南。

此路需要經過尖山、黃土嶺、玉皇頂、鹿鳴山、大橫山等山之間的山溝,沒有官道,甚至有些地方連小路都沒有,外地人很容易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