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天翻地覆(第2/2頁)
章節報錯
再說,官府徵得稅收,服務社會,不都是該給百姓做的事麼?
事情都沒做成,就邀功賣乖,到底是做事還是作秀?
實際上,根本就不用同舟社刻意宣傳。
華夏百姓最是單純樸實,很容易受到統治者的忽悠;
但也最是實在,他們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清楚官府究竟有沒有做人事。
自同舟社接管河北之後,各地每天都在發生變化。
共建會進村後,生產互助組組織起來,就算哪家遭遇天災人禍,有生產互助組幫忙,也不用擔心地裡長成的莊稼沒了收成;
就算真遭遇了大難,還可以在共建會的擔保下,申請同舟銀行的低息貸款。
同舟社直接透過共建會下了明令,官府的苛捐雜稅全部廢止;
官老爺們下鄉的次數多了,而且是真下鄉問民情,而不是擺官威;
吃人不吐骨頭骨頭的胥吏們也改了笑臉,下鄉辦差再不敢明著吃拿卡要了;
官府懲治了不少大戶,收回了很多官田,全部放出來交給下戶佃種,並且佃租也下降了不少不說,還鼓勵佃客養田;
地主的地一下子就不吃香了,不得法,只能跟著降租,就連以前走路仰頭看天的大戶們也時常跟下戶們攀親戚談感情了。
秋收以後,官府沒有再低價強制收購糧食,反而是以“保護價”定量收購。
也不需要自己辛苦運到縣城,並且再受一次官府的“踢鬥”盤剝,各村共建會就有代收權,而且價格比起以往的糧商收糧還要公道。
賣完官府規定的量,還有餘糧,官府也按“保護價”敞開收購。
糧商們急了,也跟著漲價下鄉收糧,但百姓們記仇呢,一樣的價格,憑啥賣給你?
什麼?
漲價?
漲幾文?
那俺考慮考慮。
嗯,百姓還是如此實在。
官府一方面降租,一方面又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聽說等徹底完成稅法改革後,還要再降稅,祖祖輩輩期盼的好日子終於到來了。
共建會秋收後組織的大型工程建設,哪裡要修路,那裡要挖溝渠,為什麼要搞這些,都講得明明白白,百姓參與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
這些事本就是為了百姓自己,莫說官府包工程期間一日三餐,就算不包,為了自己和子孫後代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也必須賣力幹嘛。
這要是哪個沒良心的還說官府不好,還詆譭為百姓做實事的同舟社,那咱老百姓也不能饒了他啊!
一年時間不到,趙官家、朝廷等詞彙便逐漸遠離了百姓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同舟社、共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