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天翻地覆(第1/2頁)
章節報錯
徐澤在大名書院平靜的水面投進了一顆大石頭,掀起的大浪使得原本準備科考計程車子迅速分裂為兩批。
想要賣身同舟社博取功名的一批自詡為開拓傳承者,堅決維護聖教神聖教義的一批自然是衛道者。
兩批人相互攻訐,爭吵不休時,煽起這把火的徐澤卻早已抽身離開了大名府。
其人再次出巡,主要檢查各地落實同舟社政令,組織基礎建設的效果。
相比起務虛的儒學發展方向問題,這才是眼前更有意義的實事,更是同舟社的根基所在。
趙宋北疆既無山川險要防護,又自廢武功導致軍力不振,面對遼國這個百年強敵,不得不犧牲河北這塊傳統農耕區作為國防緩衝重地。
傳統農業是個需要持續投入的行業,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所以,只要條件允許,普通農家種田都會休耕養田。
只是,僅靠自耕農單純對耕地品質的有限投入,最多也就保持肥力,卻應付不了造成大範圍農業減產的水、旱、蝗等自然災害。
而能有效減少這些災害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及與農業配套的高規格道路鋪設、預警資訊網路建設等大型農業基礎建設,註定只能由官府強力推行才有效果。
河北兩路農業的問題便出在這些上面。
一面是農業基礎建設為國防需要讓路,人為將大量的良田改為溏泊、榆塞,以防範遼軍長驅直入;
一面又是朝廷三易回河瞎折騰,使得本就氾濫的黃河失去約束,動輒氾濫決溢,兩岸大片土地經過反覆沖刷浸泡之後,肥力大減。
長達百年時間的政策偏向和投入衰減,再加天災人禍多重作用,使得這片土地的整體農業基礎建設持續衰退。
面積更大,耕地更多的河北兩路,無論人口還是賦稅,都不能與京東兩路相提並論就是明證。
即便以同舟社深入底層的管理體系,一兩年的時間便想讓這片土地恢復鼎盛時期的承載能力也是痴人說夢。
為此,徐澤安排農曹和工曹共同制定了三年道路、十年水利、百年治河的短、中、長期河北復興計劃。
這套計劃並不是相互割裂的。
比如取土修路的同時,也可以疏通溝渠;而加固堤壩、清理淤塞,既能減少黃河氾濫造成的直接損失,也可增加農田肥力。
這大半年中,共建會多次按照工曹的分工,以錢糧僱傭百姓標段施工,秋收過後,又將暫時閒置的勞動力組織起來,進行大項水利建設。
徹底組織起來的人力可以勝天,但在自然偉力面前,當前階段的河北人力還遠遠不夠。
拿下河北路後,徐澤第一次出巡黃河險堤時,曾發現了恩州清河埽和冀州信都埽兩處被河水侵蝕嚴重的堤壩,以及其餘的若干處普通險段。
事後,徐澤親自督辦,將這些險段進行有限加固,又嚴令各地落實汛期實應急措施。
結果,汛期來臨時,還是出現了決堤,造成兩百七十二名百姓死亡和失蹤。
這個資料比起趙宋治下動輒萬人的死亡數,零頭都不到,再次證明了即使暫時治理不了黃河,有措施總比沒措施強。
有官員便提議對比以往資料,大肆宣揚同舟社的愛民護民之舉,以進一步凝聚人心。
這個建議報到社首這裡,卻被徐澤否決了。
決堤了就是決堤了,死一個百姓也是死。
拿同舟社和爛弱透頂的趙宋比爛,有什麼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