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種地五年掃平草原(第3/3頁)
章節報錯
持續多年遠征大漠,就算國力大如強漢盛唐,也一個不小心就會翻船導致國運衰敗。
金國現在就面臨這樣的問題,而且更嚴重。
遼國的崩壞固然與其政治腐敗和經濟崩潰有關,但這些北地年連年災荒,朝廷賑災不力而導致內亂不斷,社會各階層對朝廷失去信心也有很大的關係。
金國崛起後連戰連勝,成功繼承了遼國的部分國土,也背上了大遼的包袱。
更要命的是大金在戰略上失了先機,遼國最精華的部分盡皆被大同吃下。
如此一來,金國雖是新崛起的國家,戰爭潛力卻還不如曾經走下坡路的遼國。
完顏宗翰率軍來到上京道後,遇到最頭痛問題的就是“打仗費糧”。
太祖皇帝阿骨打在位期間,宗翰是單純的大軍統帥,只要能打贏仗就行,基本不考慮這些亂七八糟的事。
但新帝吳乞買即位後,擔心自己威望不足,為了拉攏其人,就給了他自建勢力的特權,有兵又有地盤的宗翰就不得不考慮這些現實問題了。
勝仗打得越多手中的錢糧越少,背上的包袱就越重,這是在出產多的西京道絕對不會遇到的問題,上京道卻是常態。
因而,其人明知道耶律大石正在上京道的西北部兼併各部,遲早會成為禍害大金的力量,也只能先緩一緩。
完顏宗翰並沒有一門心思打仗,組織人手開荒種地放牧以增加戰爭潛力的道理自然懂,也費了老大精力抓生產。
可天祚帝不比耶律大石,在遼人中的號召力更大,沒有發現其人的行蹤也就罷了,發現了還不去征討就說不過了。
為了這次西征,完顏宗翰整整準備了半年時間。
結果,耶律延禧得知訊息後果斷棄師而逃,再次將金軍甩在了後面。
好在此戰中遼國都統耶律馬哥被俘,最後效忠於天祚帝的“大軍”被滅,只要持續保持對草原的壓力,天祚帝就很難翻得了身。
不過,完顏宗翰也為此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儘管這次只出動了三千騎兵,但在後方協助轉運糧草的民夫和護送的軍隊卻數倍於此,所有的人都馬要吃喝,每多耽擱一天,人吃馬嚼的消耗就令人頭皮發麻。
實際上,此戰因為是奔襲戰,金軍還是有一些繳獲的。
但遼國的家當早就被耶律延禧父子等人這些年的折騰丟得乾乾淨淨,上京道大部大部分地方出產又少。
有餘糧的部族要麼在竭力擴張,要麼成為別人擴張的物件。
耶律馬哥的人馬本就不多,擁有的財產更少。
金軍透過大戰和隨後的追擊共繳獲牛羊馬匹萬餘,看起來確實不少,卻禁不住大軍數千裡的消耗,回軍的途中就吃掉了大半。
而為了這次遠征,完顏宗翰之前在雲中府的搜刮所得卻消耗一空。
面對沒糧就沒法遠征大漠的無奈現實,其人只能派信使回京,請求朝廷給予支援。
東京道卻是另一片天地,在秦檜等人的盡心輔佐下,金國皇帝完顏吳乞買正在全力推動內政改革。
大量的先進生產技術、管理技巧和生產方式被引進。
就連之前女直人一直眼紅卻因為持續戰爭而沒有力量進行的農業基礎工程建設,也在大同帝國的幫助下相繼上馬。
此時正是以蛋孵雞,小雞長成後再又可以下更多蛋孵更多雞的寶貴積累階段,吳乞買如何會將寶貴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上京道的盲目擴張上?
而更關鍵的問題,則是完顏宗翰乃金國最大的軍功貴族,其人手中掌握的的權力已經嚴重影響到大金的穩定。
吳乞買相信阿骨打的眼光,宗翰應該不會做傻事,但為了大金的國運長久,也要儘量限制其人勢力。
於是,皇帝給完顏宗翰回了信:
等朕種地五年,就支援你踏平上京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