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種地五年掃平草原(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黃海都護的官職卻不是世襲的,隨時可以換人。
換了新都護,兩國各方勢力是不是該趕緊派人來拜碼頭?
新的武都護老爺與原來的王老爺個性完全不一樣,是不是意味著大同帝國對各方的評價有可能會發生改變?
不論是積極謀求打破均勢的,還是想維持原有平衡的,是不是該抓住這麼難得機會趕緊表示一下?
如此一來,之前建立的脆弱平衡再次被打破。
為了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各方會不斷加註而逐漸喪失理智。
當大同帝國調整海陸兩軍編制以蓄力再一次的擴張之時,金國對殘遼勢力的征討也沒有停止過。
去年,金國聚集大軍再次西征殘遼,完顏斡魯於西京道連敗遼軍,天祚帝再次倉惶出奔,還將皇室成員丟了個乾淨。
眼見就要大獲全功之時,可惡的夏人卻再次插手金遼之戰,不僅派兵搶佔了西京道數州土地,還接走了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雪上加霜的是,金國的奠基者——太祖皇帝完顏阿骨打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
其人深知大金無力在承受大同壓力的同時再應對夏國的頻繁挑戰,只能派出使者請求盟友大同出兵教訓不知死活的夏人。
沒想到大同帝國一兵未出,僅僅是安排石秀出使夏國一番虛言恫嚇,桀驁不馴的夏人就趕緊吐出了之前辛苦蠶食的遼國領土。
此事傳到金國,已經處於彌留之際的完顏阿骨打意識到金國再沒有資格與大同爭雄,乃留下讓土遺詔。
其人要求自己的繼任者完顏吳乞買將整個西京道轉讓給大同,以換取良好的外部環境,讓大金這艘破船在失去了其人的掌舵後,還能繼續順利航行。
另一面,善於兩面討好的夏主李乾順決定向大同帝國稱藩後,也沒有把事情做絕。
其人趕在同軍接收西京道土地錢,派使向天祚帝告知金肅軍等地已經易主的訊息,倒是沒讓後者成為同軍的俘虜。
耶律延禧逃離金肅軍後,便不敢在西京道逗留,徑直前往上京道,趕至自己之前任命的都統耶律馬哥軍中繼續積蓄力量。
在此期間,完顏宗翰遵從阿骨打的遺詔,率軍撤出西京道,並一路向北掃蕩草原上不願歸附大金的殘遼勢力。
受完顏宗翰兵鋒的餘波震盪,“復國”僅幾個月的北遼偽朝廷還未接戰便自行崩解,皇帝耶律術烈和樞密使耶律敵烈死於亂兵之中,樞密副使特母哥等人降金。
剩餘的部分臣子繼續逃向西北,投奔正在拉隊伍擴充地盤的耶律大石,還有一些人對大遼復國偉業失去了信心而作鳥獸散。
其後,少數人得到了天祚帝的訊息,又不甘寂寞,腆著臉來投。
這些再次來投的臣子多是在神歷帝耶律雅裡手裡不得志者,如因伐叛不力而被耶律雅裡杖責丟官的耶律遙設。
耶律延禧這些年一敗再敗,朝廷百官也被其人丟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就連草臺班子都搭不起來,行在全無規矩很不體面,確實需要有經驗的臣子支撐。
雙方各取所需,又湊合著過到了一起。
如此一來,殘遼朝廷的架子漸漸搭起,影響力逐步擴大。
然後,成功引起金人的關注。
完顏宗翰已經征服了黑車子室韋諸部,再向西北卻很難推進了,並不是打不贏,而是打不著。
上京道草原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遼闊了,而且中間還有大片不適宜大規模放牧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沒有嚮導和充足的補給穿越這些地方都難,更別說打擊其後拒不投降的各部勢力。
金軍若是派出的軍隊太少,就算越過了荒漠地帶也打不贏各部的軍隊。
可若是派的人多,別人直接撒丫子跑路。
如此一來二去,就算能抓住一些沒跑贏的倒黴部族,繳獲所得也不夠大軍遠征的給養消耗。
與草原上的遊牧政權作戰就是這樣,遊牧政權佔有縱深廣闊且來去自如,動輒可以轉移數千裡,就算打不贏也能跑得贏。
而進攻方就算能勝很多次小仗,可只要消滅不了遊牧政權的主力,待其緩過氣來,便要承受他們無窮無盡的騷擾,從戰略上講還是失敗。
大軍數千裡甚至上萬裡的遠征消耗極其恐怖,即便富庶的中原王朝在內部沒有大的災荒和動亂的情況下,也要準備數年以上才能維持一次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