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手讓爾等一戰(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桓的迴歸,既讓大宋教主道君皇帝感受到自己皇位隨時不保的壓力,也給了其人解開河東路死結的機會。
之前,面對朝野輿論和折可求、种師道、楊惟忠、姚古等軍頭請戰的壓力,趙佶點頭同意了派軍救援太原府。
但其人又害怕出兵救援會召來徐澤的報復,只能以籌備錢糧調動軍隊需要時間不可莽撞為由,拖住出征日期。
其實,教主道君皇帝扯的這個理由並不完全算是藉口。
打仗是死生大事,必須慎重對待,確實慌不得。
宋軍以往數次針對同軍的戰爭行動遭受失敗,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準備不足倉促上陣,始終被敵人牽著鼻子走。
就算情況再緊急,也不可能詔令一下數十萬大軍就能立即開赴前線。
朝廷籌集獎賞錢糧、軍隊調整戰備狀態、發放錢財進行開拔動員等等,都需要時間。
以大宋王朝的動員機制和軍隊的戰備狀態,這種級別的大戰動員再快也做不到一個月內完成。
所以,教主道君皇帝的這個藉口是站得住腳的,並算是耍賴。
好在昊天玉皇上帝再次顯聖,“拖”字訣起了作用。
再三確認了徐澤確實離開京東路後,趙佶才召集文武重臣,重新部署開封府防務和派兵支援太原府之事。
可供參考的情報太少,大宋君臣討論來討論去,也搞不懂徐澤在河北和京東路浪蕩了個把月,卻要在這個時候返回燕京的原因。
但要想救援太原府,並借河東路的有利地形打一個翻身仗,眼前就是最好的時機。
若是拖到太原府陷落,大同在河東路站穩了腳跟,大宋就只能被動等待同軍南下了。
十一月一十六日,教主道君皇帝下詔,明確太原府、隆德府和平陽府對於大宋帝國的重要性,以示朝廷堅決守住河東路絕不退縮之意。
並加封三府官員的職位,以褒獎他們危難之時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兵馬抵抗侵略的積極性。
為解太原府之圍,大宋朝廷決定派出三路大軍北上,其中:
以奉寧軍承宣使种師中為河東路制置副使,統帥五萬兵馬,部署在東線,為大軍主力,由懷州經太行陘北上,進入遼州榆社縣,直擊太原府榆次縣。
命臨江軍承宣使熙河經略使姚古率三萬兵馬,部署在中線,由聞喜縣進入絳州,經平陽府北上,進入汾州平遙縣,直擊太原府太谷縣,以策應种師中。
命奉國軍承宣使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劉光世率兩萬人,部屬在西線,由永興軍路綏德軍經吳堡寨,過石州,進入汾州西河縣,直擊太原府文水縣。
三路大軍互為支援,約定十二月初五日同時發起進攻。
這一戰的最低戰略目標是解太原府之圍,如果能將同軍趕出河東路那就更好。
但無論趙佶,還是要堅持出兵的种師道、楊惟忠、姚古等人都明白,這一戰的核心還是以戰促和,不求真能收回失土,只求能夠讓大同重新審視大宋的力量和決心就行。
為了滿足軍頭們打贏這一仗的要求,教主道君皇帝做出了極大的讓步。
其人不僅沒有再派出為人詬病的文臣或宦官掌軍,直接以种師中為都統制,以姚古、劉光世、折可求為統制,徹底放開掣肘,還准許統兵大將們調動使用已經進入遼州、威勝軍和汾州的各地救援兵馬。
如此一來,三路援軍總兵力超過了十六萬,在山道難行的河東路,這已經是宋軍能夠調動且展開的極限力量了。
若是還打不贏,那就真不能賴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