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合一)莽夫的世界無人能懂(第2/3頁)
章節報錯
只要不打運動戰,就回到了宋軍擅長的領域。
依據有利的地形,紮下堅固的營寨,數量龐大的精銳宋軍就不懼任何敵人。
只需要等到大軍順利合圍,清源縣周邊的同軍別想逃出生天。
確認了敵軍的規模和作戰意圖後,折可求命兩個指揮對其營寨進行了一次試探攻擊,以進一步確認敵軍的人數、士氣、火力配置和作戰決心。
這一波的試探,得出的結論是敵軍營寨中沒有發現最令宋軍兵士懼怕的大炮,且守軍穩得住,即便攻城的宋軍很少,也沒有出寨反擊。
夫戰,勇氣也。
既然敵軍營寨中沒有大炮,就要主動攻擊,以此鼓舞本方士氣。
折可求便將帶出的六千人馬分為四部,一部用於機動,另三部輪番攻打敵軍大營。
其人並沒有靠這點人就拿下敵軍營寨的狂妄想法,而是進一步試探敵軍的火力,逐步破壞敵營的防禦體系,並鼓舞本方士氣。
一輪三波攻擊之後,河東路宋軍付出了十餘人的傷亡,堪堪清除了同軍營寨最外圍的一具鹿角。
看起來很兒戲,但這才是戰爭常態,對士氣的鼓舞效果也很明顯——敵軍士氣低下,甚至不敢出營反擊,攻城傷亡極小。
在折可求指揮麾下兵馬進行第三波攻擊的時候,鄜延路兵馬終於趕到。
劉光世帶來的大軍中有四千人的馬軍,是此戰中最大建制的宋軍騎兵。
其人之前預計河東兵馬已經與同軍戰作一團,乃生出一計:命馬軍散開隊形,以馬尾拖動樹枝製造灰塵恐嚇敵軍。
冬日的下午,天干塵多,四千馬步軍造出的灰塵漫天,聲勢非常駭人。
新附軍營寨上的兵士視野開闊,可以看到汾河對岸的情況,頓時受到了影響,防守節奏被打亂,攻城的河東宋軍趁機破壞並拖走了三具鹿角。
同軍一方,發現敵人援軍到來後,沙振就率本部兵馬出城列陣。
受同軍出城的鼓舞,南面營寨中新附軍的混亂狀態迅速解除。
按照後世十二時定位法,以清源縣城為錶盤中央點,正北方向為零點方位。
新附軍營地的位置並不在正南方,大略是七點半鐘左右方位。
由西南面交城趕來的折可求部兵馬位置大略在八點鐘左右方位,而從正南面趕來的鄜延路兵馬因百餘步寬的汾水阻隔,並不能直接衝到城下。
正在率馬軍揚塵擾敵的鄜延路軍使劉選視力很好,很快就看到了正在透過南城門集結的同軍。
其人敏銳地意識到了戰機就在眼前,當即改揚塵惑敵為渡河突襲,打算趁同軍出城立足未穩的時機,衝破其陣並奪下清源縣城。
這套戰術在平定國內動亂中,對付組織鬆散士氣低下的亂賊格外好使。
通常都不用騎兵衝到陣前,亂賊就會被騎兵突襲的恐怖聲勢嚇得爭相逃回城中。
這種情況下,亂糟糟出城和進城的賊軍在狹窄的吊橋和城門處擠成一團,甚至為了爭搶逃生的機會而自相殘殺,而追來的騎兵則可以跟在後面肆意殺戮。
而同樣封凍的汾水河則為這一套戰術提供了可能。
劉選無疑是個優秀的將領,戰機把握得極準,戰術選擇也無可挑剔。
可惜,敵軍不配合。
待劉選透過四點鐘方位牽馬過河,聚攏首批渡過汾河的八百馬軍衝向城南面的同軍時,卻發現同軍兵士不僅沒有慌亂,已經出城的千餘人還在有序快速列陣。
其人也是行事果決的戰將,見這陣式就知道自己小看了敵人,此時堅持衝上去絕對討不到好,當即打馬返回河邊,接應後續人馬渡河。
而同軍一方,還沒等沙振整頓好本師人馬,鄜延路宋軍的大部隊就已經趕到。
劉光世並沒有命大部人馬趕往馬軍開闢的渡河點渡河,而是在距其地三里左右的下游位置就直接渡河。
劉選率領的馬軍也已經大半過了河,並調整好了隊形,只待同軍變陣趕往下游渡河點就尾隨其部發起衝擊。
為了快速出城列陣,沙振並沒有帶行動遲緩的重炮營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