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合一)莽夫的世界無人能懂(第1/3頁)
章節報錯
時間已經到了未時四刻,冬日晝短,還有一個時辰就要天黑。
折可求只帶了六千人前出觀察敵情,其餘的則被其人要求在前鋒構築的小營側後紮下大營。
這個時代的攻城戰動輒數以月計,且攻與守並不是一成不變,攻城方一個不慎就被守軍翻盤的例子舉不勝舉。
因此,攻擊方只有先紮下硬寨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能放心發起攻城戰。
折可求是地頭蛇,太原府周邊的地形早在腦中,現地勘察只是為了確認敵軍的規模、士氣等情況。
清源縣城南可供大軍透過的開闊地大略是個雙口漏斗形,新附軍立下三座營寨正好處於左側較粗的“漏洞口”上。
遠距離觀察了敵營的規模,折可求估計三座營寨中敵軍大約有八千人。
同軍的統兵將領很狡猾,在這個位置立營,並將賀權安排在營中,明顯是想以此為誘餌,吸引宋軍來攻打。
營寨後面的清源縣中肯定有更多的同軍兵馬,堅城與營寨互為犄角,再配合敢戰的兵卒,經典的防守反擊戰術。
守多必失,同軍能夠不斷打勝仗,其統兵官肯定知道這一點。
因此,折可求估計,在清源縣城和南面營寨以外,應該至少還有一部足以威脅宋軍後路安全的同軍人馬。
如此,內外結合,這套戰術才算完整。
但任何戰術都不是萬能的,必須結合敵我雙方的形勢加以靈活使用才行。
不然的話,就是要人命的紙上談兵。
對宋軍來說,最大的變數是同軍圍繞清源縣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這是決定他們能否硬吃清源縣敵軍的關鍵問題。
之前得到的情報顯示,進入河東路的同軍總兵力數在兩萬左右。
加上降軍,可以達到三萬多人,最多不超過四萬。
折可求相信這個情報沒問題,因為兵力再多一些的話,以同軍的強大戰力,完全沒必要玩什麼花巧,直接順著太原府一路往南進攻就完了。
而敵人圍繞清源縣進行的兵力部署,加上降軍,肯定不會少於兩萬人,但最多也不可能超過三萬,因為他們還得留下足夠的人馬堅守東線的退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幾年前,確定與同舟社的對抗不可避免之後,折可求便一直在蒐集分析相關情報,其中就包括徐澤及其麾下主要戰將的作戰特點。
駐地緊挨河東的同軍第三軍軍正李逵自然是折可求的研究重點,但直到同軍進攻河東路之前,其人對李逵的瞭解還是極少。
原因很簡單:在這之前,李逵就沒有一個能引起宋軍關注的戰例。
折可求只能從同軍第三軍進攻河東路後的幾戰分析李逵的作戰特點,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人打仗很“莽”。
放棄進退自如的東線,將主力放在容易被包圍的西線打突擊,如此違反常理的操作倒是有極大可能擊潰一路宋軍,確實符合莽將的作戰特點。
但折可求絕不相信徐澤會任用一個莽夫攻略河東路。
同軍若是直接放棄東線,任由宋軍主力拿下榆次又繼續北上拿下赤塘關和石嶺關,其東、北兩面的後路將被徹底斷絕。
如此取死之道,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做。
所以,折可求判斷圍繞清源縣作戰的同軍絕不可能超過三萬。
如果西線宋軍只有其人一路,甚至加上劉光世這一路,都有可能奈何不了兩萬左右的同軍。
可要是再加上姚古這一路,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槍槍見血的戰場,終究得靠實力說話,在絕對的數量優勢面前,敵我雙方質量上的差距完全可以抹平。
何況,此次來援的宋軍都是精銳——運動戰稍遜,陣地戰一流的精銳宋軍。
到達清源縣之前,折可求最擔心的就是行軍途中遭遇同軍突襲。
所以,其人一路上才會採用極度小心的滾動部署,並一再提醒友軍務必要步步為營,不給敵軍可趁之機。
攻與防戰爭哲學辨證統一,精於扎硬寨守堅城的宋軍在戰術上雖失之於靈活,卻比機動性更強的遼、金兩軍更清楚如何破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