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總有奸臣想害朕(第2/2頁)
章節報錯
沒有這個老臣把控大局,很多事情就必須由他這個天子頂在前面,太棘手了。
當然,宰執班子人少也有人少的好處。
至少御前會議少了幾個人扯皮,就簡單了很多。
經過剩餘宰執的討論,教主道君皇帝最終拍板,再次向太原府派出了使者,以傳達最新的詔令:
以知太原府事張孝純為河東路宣撫副使、經略使,全權處理河東路招誘大同應州百姓引發的兩國危機。
以太原府兵馬總管王稟為河東路兵馬副都總管,協助張孝純處理河東事務。
天子還重申宋同兩國剛剛簽署的協議,要求張孝純約束好治下官員,與大同睦鄰友好,盡力配合同軍搜尋應州百姓,勿要再擅起戰端。
此策雖不完美,但總算將割地求和的鍋甩給了臣子。
至於臨陣逃跑,致太原府陷入危機而不顧的童貫、譚稹二人。
儘管有一些臣子扇陰風點鬼火,對童、譚二人喊打喊殺,但英明睿智的教主道君皇帝卻沒有昏頭,盡皆將這些彈劾擋了下來。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別的臣子或關心自己的權勢和利益,或是真的關心大宋的江山社稷,譚稹和童貫卻是隻知道關心教主道君皇帝的誠臣。
自逆子趙桓公開上奏表達對自家老子的不滿後,朝堂上的政治氛圍就有些詭異。
儘管沒有任何臣子上書支援皇太子,但御極二十餘載的教主道君皇帝早已經練就了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
朝中不對勁!
總有奸臣想害朕!
這個時候,趙佶迫切需要童貫和譚稹這樣只關心他個人安危,而不是什麼江山社稷之類狗屁口號的臣子,更需要譚稹帶回的六千精銳兵馬。
所以,童貫和譚稹二人一個都不能處理。
不僅不能處理,經過這一系列的事後,他們已經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忠誠,還要繼續掌握要職,併為教主道君皇帝掌握兵馬,以保證大宋的天不會變!
太原府治所陽曲縣城頭。
張孝純和王稟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升官”了,就算知道了,也高興不起來。
因為,同軍第三軍兵出平定軍,相繼攻下壽陽縣和榆次縣後,已經到達陽曲縣城下了。
譚稹帶走大部分兵馬後,陽曲城中便只剩下了三千掌握在王稟手中的本地禁軍,完全不夠用。
城中有百姓兩萬人,即便臨時徵召青壯,數量也有限。
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王稟只能徵發城中十五歲以上,六十歲的百姓,盡皆發給武器,分派地段,晝夜守城。
為了應對天長日久的圍城戰,還將存糧實行軍事管制,按人頭每日供應。
這樣一來,守城的人和糧食倒是夠了,但“兵員”素質就完全不夠看了。
看著遠處同軍有條不紊地築營,即便是不知兵的張孝純也知道攻守雙方的軍隊素質相差太大,但大戰將起,其人卻不能說喪氣話。
“正臣,要打仗了,分配任務吧。”
戰場上開不得半點玩笑,王稟自不會客氣。
“相公,請回衙坐鎮並排程民夫和物資,城上交給末將就是。”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