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賊性不改(第2/2頁)
章節報錯
僅在燕京府一地,大同政權就透過滅國戰爭和之後的鎮壓謀反等手段,殺了近兩萬人。
而遼西走廊一線沿海諸州,僅僅靠著海軍的持續騷擾,就成功招安各地,太順利了。
贏得太簡單,必然會埋下重大隱患。
待社會改革政策全面展開,這些實際上真正納入治下不久的州縣肯定會有反覆,少不了不滿新政者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鋌而走險。
遼西走廊位置敏感,地形上又是一條長線,如果有人叛亂又引誘金軍來襲,將是個麻煩。
徐澤其實並不懼怕金國看不清形勢,膽敢違約攻擊本方。
但遼地地廣人稀,大亂之後即將引來大治之時,能少折騰就儘量少折騰。
所以,拿下遼西走廊的過程中,必須用看得見的行動,讓所有人見識大同政權的強硬——要麼老實接受改造,要麼死!
先送回戰報後,武松又派人經隰、來、遷、潤、平等州一路展示,並最終將張成都的首級送達燕京。
彼時,王四已經結束臨潢府之行,傳回了同金兩國完成續約的訊息。
徐澤對死人頭沒有什麼興趣,當即派人將其送往應州金城縣。
正乾皇帝並沒有命人傳旨,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應州彰國軍節度使蘇京看到張成都被石灰醃漬已經發黑變形的首級,當即就明白了一切。
其人當日就修書一封,派人送至白州治所懷來縣,請求同軍第一軍軍正牛皋派軍接管應州。
待孫立奉命率軍進入金城,蘇節度使協助同軍接管應州文武之事後,就立即啟程趕往燕京赴闕請罪。
蘇京的態度很端正,不僅詳細回答了皇帝的提問,還主動交代了這段時日趙宋在應州的小動作。
結合外部掌握的情報,事情大略如下:
四個多月前,徐澤報捷東京——同舟社北伐成功,遼國小朝廷已滅。
教主道君皇帝趙佶立即委任譚稹為河東宣撫使,寄希望其人趁著遼國滅國之際的混亂,帶兵奪取幾座城池,以稀釋徐澤開疆拓土的巨大威望。
譚稹威望不足,根本沒辦法這麼快就整頓河東兵馬並誓師北伐,皇帝又催得非常緊,只能挪用錢糧,招誘朔州守軍易幟。
但之前因為徐澤的搗亂,趙宋一直沒有和金國訂立盟約,貿然虎口奪城,極易招來天大的禍患。
所以,譚稹等人的行動並不敢公開,全在暗地裡進行。
遼國朔州順義軍節度使司只需向趙宋朝廷遞交納土狀,名義上承認趙宋的統治,就能獲得河東方面的軍糧甲械援助。
彼時金軍攻勢如虹,天祚皇帝又被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朔州危在旦夕,自然不會拒絕這一份援助。
但朔州遼人要先看到錢糧再納土,趙宋君臣也計劃一邊跟朔州談判一邊派使聯絡金人,用錢糧“慰問”金軍,以換取金國對朔州、應州等地的轉讓權。
雙方各取所需,立即展開談判。
可惜,此事又被徐澤破壞。
大同聯合金國向趙宋施壓:不得竊取遼國滅亡之後的任何政治遺產。
得此警告,趙佶再不敢謀奪朔州,卻接受了譚稹的建議:以錢糧招誘勇悍可用的山後漢兒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