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權力歸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以此時的生產力,滅盡已知世界的所有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的,真要這麼做的話,只會締造一個驟興驟滅的戰爭怪胎。
以天下大同為最高目的大同王朝,自然不是隻知道擴張而不懂得改善民生福祉的低階政權可比。
徐澤之所以要在開國大典上搞閱兵,也不是為了滿足其人對後世生活的懷念,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
其一,塑造大同王朝的尚武基因。
僅靠關起門來閱兵,當然無法讓一個王朝真正強大。
但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閱兵也不能隨便閱,必須設立相應的門檻。
諸如必須經歷過血戰的師方有參加閱兵的資格,有戰功者才能站排頭等等。
徐澤計劃逐步將閱兵規範化,固定化,每隔若干年組織一次。
新王朝新氣象,大同政權雖然脫胎於孱弱的趙宋,但其“合法性”卻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尚武能戰是大同的立國之基,任何時間都不能忘記這一點。
其二,為大同的國家建設創造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
滅遼之戰,大同透過軍事和外交手段取得的利益已經夠多了。
在簡單消化這些已經到手的利益,並完成同舟社向完整形態的國家組織初步過渡之前,徐澤並不打算繼續大肆擴張。
所以,其人才會鼓勵完顏阿骨打燃燒生命去完成滅遼的“歷史使命”,並放任趙宋在朔州和應州鬼鬼祟祟的行為。
閱兵只是一種形式,同軍還有其他配套行動,以警告金、遼、宋等各方頭腦要清醒,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做不得。
你們彼此之間打出狗腦子都行,但千萬不要試圖挑戰大同。
國家一旦建立,就不能再輕易瞎折騰,要講究計劃性和連續性,最初的組織框架就非常重要。
大同王朝的政治構架在原來同舟社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調整。
軍政分離的大原則沒變。
原本的社務部所有“曹”全部轉為“部”,並在十一部的基礎上增加一部,所有部首職務皆以“X部尚書”冠名,下設侍郎。
完整國家政權和區域性社會組織的功能有明顯區別,改社為國,也不是換個名稱而已,各部的職司自然要做作相應的調整。
比如,宣部增加禮樂、宗教、民族等職司;
而原本執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調動、培訓的吏曹,則因職權過大,被徐澤一分為二,增加了一個“訓”部。
訓字從言從川,本義為用言語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順暢。
訓部主管官吏隊伍能力素質建設,大同的官員不再是科舉一考定終身,要走上更高更專業的職位,就必須接受相應的培訓。
吏部晉升、調整官吏,要先由訓部提名。
皇帝有破格提名權,但提名人選要經訓部追加培訓。
教部掌管官吏來源關口,吏部掌管官吏在崗考核和任用,訓部則對官吏實行全程培訓,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人才使用管理的封閉圈。
很明顯,以大同當前的人才儲備形勢,訓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能行使部分職權。
實際上,其他各部成立之初也差不多。
同舟社從五年前的之罘灣大改組後,社務部各曹的職司就在執行中不斷完善,直到今日還在調整。
制度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一撮而就的情況基本不可能出現。
此次官制調整,最大改變就是社務部長史一職直接被皇帝取消。
自古以來,就有君權和相權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