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開國大典(第3/3頁)
章節報錯
金遼兩國打了這麼多年的仗,遼國一直被金國穩壓一頭,這個順序合情合理。
兩方使者互為仇齜,卻不敢在同舟社治下撒野,只是冷著臉怒目以視。
趙宋的國際地位一直差遼國半格,張邦昌與副使自然只能屈居第三位。
其人之後便是高麗使者,最後是日本使者。
大觀四年,張邦昌作為副使,隨正使王襄出使高麗,宣讀大宋天子對高麗國主王俁的冊封詔書。
彼時張邦昌見過高麗國國丈李資謙,二人認識,彼此默默點頭,算是打了招呼。
其餘的使者,他一個都不認識。
但從這些人的衣著和儀態,還是能分辨出他們是真的外交使者,做不得假。
眾人盡皆在外曹吏員的引導下肅穆趕路,都不說話。
張邦昌不敢失了大國禮儀,只能悶頭跟上,心中卻掀起了驚濤駭浪。
其人曾多次代表大宋出使他國,熟知本國的外交史。
政和七年,高麗曾以“謝上國賜樂”為名,遣刑部侍郎知樞密院奏事李資諒率使團入朝大宋。
彼時,教主道君皇帝有意聯合高麗和金國一同滅遼,千方百計拉攏高麗。
天子不僅欽策高麗留學生為進士,還特許李資諒列席鹿鳴宴,給予了高麗使者超規格的接待。
而高麗一方,除了李資諒當場作歪詩一首外,並沒有付出任何實際的承諾和利益。
在這之後,高麗更是中斷了與大宋的外交往來,再沒有遣使來中原朝貢過。
不知就裡的大宋君臣還在盼星星盼月亮盼,卻一直沒有盼到迴音。
張邦昌原還以為是這個毫無底線的小國戲耍天朝上國,看了今日這架勢,才知道中間另有隱情。
而日本遣使入貢同舟社,代表的資訊則更驚人,更加重了其人的猜測。
日本不比高麗,其國已經閉關鎖國數百年,和趙宋、遼國等已知大國都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大宋立國一百六十多年的外交記錄中,僅有三處和日本國有關:
太宗雍熙元年,日本國僧人霌然與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獻銅器十餘事,並本國各一卷。
真宗鹹平五年,建州海賈周世昌遭風飄至曰本,凡七年得還,與其國人滕木吉至,上皆召見之。
熙寧五年,有僧誠尋至台州,止天台國清寺,願留。州以聞,詔使赴闕。
所以,王四之前向張邦昌介紹今日一同觀禮同舟社開國大典的外賓有金、遼、高麗和日本的使者,其人還有些懷疑。
今日見了李資謙和其餘使者,張邦昌才終於確信了王四沒有騙他。
而這些使者同時出現在同舟社的開國大典上,再結合高麗連續五年沒有入貢大宋的事實,這背後隱藏的資訊才是真正恐怖的:
金、遼兩個只能“平等交往”的大國勿論,同舟社是不是幾年前就懾服了大宋都未曾真正懾服過的高麗和日本兩國?!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