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石點頭,退下,徐澤又命林完喊來外曹曹首王四。

因為外曹的很多業務和軍事情報有關,所以王四直接隨大軍行動,比孫石到燕京的時間更早。

其人在社首傳喚之前,正處理完開封府剛報上了的情報。

一進官廳,王四就立即揀重點說彙報。

“開封城中已經傳開了同舟社北伐底定燕京的訊息,民間熱情極高,但朝廷的表現異常冷淡,我估計王黼堅持不了多久。”

“這廝心思重啊!”

拿下燕京後,徐澤就立即向趙宋朝廷報了捷,並命外曹在開封展開宣傳。

其目的當然不是請功討賞,而是為了同舟社下步的戰略鋪開宣傳。

至於趙宋君臣的矛盾心理,也很好理解。

同舟社北伐成功固然是好事,開封軍民至少不用再擔心北虜會隨時南下了。

但徐澤全取燕雲,一血趙宋百年之恥,便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聲望。

只要稍加運作,即可蓋過得位不正的趙氏,獲得“大義”名分。

東京城中的趙官家之所以能在禍害天下這麼久後,還可以賴在龍椅上,靠得是虛無縹緲的“大義”。

現在,連“大義”都快沒了。

該怎麼辦,趕緊禪讓麼?

所以,站在教主道君皇帝的角度,平心靜氣地接受同舟社北伐成功的事實是不可能的。

但趙宋朝廷不是趙官家一個人的朝廷,徐澤大勢已成,別有心思的大臣肯定大有人在,面對同軍攻下燕京的訊息,不應該表現這麼冷淡才對。

朝廷異常反應的背後,最大的可能是王黼可能已經失勢,或者,其人又與趙佶勾搭在一起了。

徐澤其實不太關心趙宋朝廷對北伐成功的反應,也不怎麼關心王黼的命運。

他要的只是在北伐的關鍵時刻,趙宋別拖自己的後腿就行。

現在,同舟社已經在燕京站穩腳跟,王黼也不是自己的親信,雙方當初的合作也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

趙佶既然想鬧,就讓他鬧吧。

等得就是你們鬧!

放下趙宋朝廷之事,徐澤又問起遼國朝廷的處理情況。

“遼國遺臣的分化、滲透怎樣了?”

“計劃比較順利,遼人安心了不少,很多人怕去見天祚帝,主動賣身投靠,我不敢收太多,只安插了三個釘子。”

“嗯!”

徐澤點點頭,認可了王四的想法。

李處溫、蕭德妃率眾投降後,經過甄別,同舟社吸收了一批願意做事的遼國舊臣,又整編了部分遼軍。

但剩餘的遼軍、宗室、特權貴族和百官還有近兩千人。

除了軍隊,其餘全部被集中看管並強制勞動。

這些人初時不知道自己會面對怎樣的命運,還老實了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