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吃幹抹淨(第2/3頁)
章節報錯
“忠義?”
徐澤起身,看向沒有說話的張鈞,冷笑道:
“我記得大遼朝廷對張覺的任命一直是遼興軍節度副使,何時又命其人‘權管’遼興軍了?還有,遼興軍又何時設定了諸軍都統一職?”
這一會功夫,張鈞已經恢復了冷靜。
“好教社首知道,原遼興軍節度使蕭諦裡橫徵暴斂,激起民憤,死在了動亂之中,還是家兄平定的動亂,此後,朝廷就再沒有派節度使赴任遼興軍。”
二人所說之事,還要從頭說起。
遼興軍不是趙宋州軍意義上的“軍”,而是總攬平州軍政大事的行政單位。
“燕雲十六州”只是宋人的提法,遼國官民通常將這片廣闊土地表述為“燕、雲、平三地”。
能與燕京並稱的“平”即是平州,此平州也不是下轄盧龍和安喜二縣的小平州。
而是包含小平州在內,再加灤州和營州兩地的大平州。
平州的歷史很久遠,甚至可以追朔到商代以前。
秦漢時,平州之地分屬遼西和右北平二郡。
隋朝開皇中,正式更此地名為平州,大業初夏又升為郡。
唐武德初年,復又改州,天寶元年仍為北平郡,後唐再復為平州。
契丹人征服此地後,為加強管理,乃設定遼興軍節度使司,統管平、灤、營三州。
平州東臨渤海,北接遼西走廊,西有燕山餘脈,中隔灤河。
不算久廢又建的石城縣,其地與西面的薊州相距數百里。
很明顯,這種地方天然就適合割據。
一旦形成割據,大軍前去征討的糧草徵集、民夫呼叫都是大難題。
早在商代這裡就是孤竹國,春秋為山戎國,漢末公孫度又據其地自立。
遼國對這塊易割裂之地的治理一直很重視,遷徙居民三千,於廢棄多年的石城縣南五十里營建新石城,重連線薊、州兩地,以加強對平州的控制。
在平州的任官多上,大遼也多用辦事可靠的大臣。
比如,上一任到任的遼興軍節度使就是耶律大石。
去年底,同舟社海軍襲擾析津府,天祚帝親自趕到燕京坐鎮。
隨即,耶律延禧召耶律大石進京面聖,以備軍機諮詢,並命蕭諦裡接任其職。
其後,金軍南下,同舟社有北侵之意,老天也顯日食異象,燕京局勢大壞。
招致天怒人怨的耶律延禧在燕京待不住,倉惶逃跑,陰謀家耶律淳得以篡位。
北遼政權成立伊始,就面臨著社稷覆亡的危急形勢。
為救亡圖存,偽天錫帝只得徵調調包含遼興軍在內的各地兵馬入京勤王。
朝廷此舉自然使得本就混亂不堪的地方上變得更加動盪,平州便是在那個時候發生了暴亂。
遼興軍上報到燕京的情況是“民兵暴亂,攻入節度使司,殺死蕭諦裡,張覺撫定暴亂,州人推之權領州事。”
外敵即將攻入京都地區,邊地突然民兵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