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清算遼臣(第2/3頁)
章節報錯
編戶的同時,廢除落後的部落、血緣貴族封建制度,讓所有人都成為國君的直屬臣民,是謂“齊民”。
編戶齊民再配合賦稅政策,中央才能透過財政手段直接或間接干涉地方,從而實現國力的統一排程和使用。
成熟穩定的政權治理國家,第一步必然是編制戶籍。
遼國全面承襲唐制,能維持偌大的國家兩百年,自然也有戶籍制度。
但契丹族早期的社會結構比女直族還要更簡單更落後,直接進入戶籍制管理顯然有些強人所難。
所以,遼國的治民政策又融合了一些部族社會本身固有的某些制度,採取戶籍和部族管理並行的制度。
而在具體的戶籍管理上,也非常混亂繁雜。
按生產資料劃分,有正戶、轉戶;
按民族成分劃分,有國族、漢戶、番戶;
按人身自由劃分,有宮戶、奴戶、驅口和投下戶等;
其中,宮戶、奴戶、驅口都是奴籍,投下戶身份要略低於正戶,但還是自由民。
這還不算,還有宗室、僧侶等“另籍”人員。
以上制度本身就夠複雜的了,而王朝末年,災禍連年,流民四起,大戶又趁機擴張隱瞞人口,導致遼國戶籍管理更加混亂。
儘管徐澤隨軍帶來了大量的行政人才,但僅僅三天的時間還是太短,遠不足以將燕京的戶籍徹底盤查清楚。
這段時間,只夠大略理清燕京戶籍現狀,先恢復坊市裡戶為主要結構的戶籍和治安管理,穩定燕京內外的正常社會秩序。
其實,徐澤也不需要徹底搞清楚燕京戶籍。
他只需要從宏觀上了解治下的人口和經濟結構,然後再製定更契合燕京實際的社會改革步驟就行。
強勢的征服者不需要看被征服者的臉色,燕京百姓必須適應同舟社,而不是反過來同舟社適應燕京。
其二,審查清算遼國食利群體。
正常情況下,異族入侵導致的社稷覆亡,通常都會血洗原政權的皇族宗室。
而在這之前的滅國戰爭中,又會有大批脖子硬的舊食利者在戰爭中被屠殺。
並且大國的國都通常不會在邊境線上,國都被攻破之前,新政權很少會征服其所有領土。
戰後,還需要大量的行政人才去治理這些地方。
除了征服者自己的人才外,被征服者剩餘的行政人才也會被大量保留使用。
所以,正常情況下,異族征服者的需要接手舊政權的“負資產”並不多。
但同舟社對遼國的征服非常特殊,顯然不在“正常情況”之列。
北遼政權只佔有南京道一地,存在的時間也僅有短短的一個來月,是典型的短命小朝廷。
可在耶律淳篡位之前,燕京就已經接收了遼國東京、上京、中京等地跑來的官員。
而天祚帝倉惶西逃,又讓一些捺缽隨行官員留在了燕京。
不僅如此,建福新政權建立後,耶律淳為了穩定人心,又大封群臣,提拔任用了一大批人。
如此一來,北遼朝廷雖小,卻是編制齊全,官僚充足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