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錫帝耶律淳自知此戰必須全力以赴,只在城中留下了兩千維持秩序防止敵軍偷城的兵馬。

因兵力不夠,其人還命軍隊暫時封閉了六個城門,只保留西面顯西、清晉兩門以供大軍出入。

其餘動員起來的遼人則被官府以坊市裡閭為單位編伍,迅速組織起來,開赴前線。

桑乾河東岸,全民動員的遼人組成了一個倒三角結構的聯營。

耶律大石領一萬五千人離河岸兩裡,靠南紮營;

蕭幹領七千騎兵同樣離河岸兩裡,靠北紮營;

南北兩營相距二十里,彼此呼應。

只待敵軍渡河後,就交替衝擊,將正在半渡的同軍擊碎在岸邊。

其餘四萬一千緊急動員的民軍又分為三部。

其中的兩部各九千名老弱,緊挨耶律大石和蕭幹大軍營地東側立營,以壯聲威;

最大的一部兩萬人,這些人均是經過挑選,有一定戰力的民軍。

正對桑乾河對岸的同軍營地,退後四里,背對玉河縣城立營。

為了防止大戰時有人後退逃跑,玉河縣的四個城門已經盡皆封死。

負責此戰的蕭幹故意讓民軍正背城立營,並對準敵人的渡河點,讓他們承受敵軍的大部分火力,卻沒有靠這些人打退侵略者的想法,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蕭幹只要這些民軍依託堅固的營寨和各類防禦工事,抗住敵軍的正面衝擊一段時間就行,他們的主要作用是為南北兩部大營中騎兵衝擊敵軍創造時機。

另有三千民軍,順桑乾河向北立營巡視,防止敵軍從上游偷渡。

必要時,還可以干擾同軍的渡河行動。

南北大營立好後,蕭乾和耶律大石帶著少量護衛,檢查中間民軍大營立營情況。

打仗是死生大事,沒人敢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

民軍雖然素質參差不齊,但做事極其認真,營寨外的防護設施已經有了初步的樣子,趕在同軍渡河前應該能完成佈防。

隨即,蕭乾和耶律大石又來到河岸邊,觀察對岸的同軍渡河準備情況。

桑乾河的西岸約四里外,同舟社大軍也立起了大營。

昨日,岳飛重箭跨河殺人的事蹟早已傳到蕭乾和耶律大石的耳中,給了遼軍極大的震懾。

百年前,大遼南征趙宋,一直打到了大名府以南的澶州

結果,大遼統軍蕭撻凜自持武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敵情,被城上宋軍以伏駑射殺。

蕭撻凜之死致使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為之輟朝五日。

而趙宋真宗趙恆又御駕親征,集中在澶州附近的數十萬大宋軍民見到皇帝,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雙方士氣此消彼長,遼人認識到再打下去不會有好結果,才有了雙方和議,達成澶淵之盟的客觀條件。

蕭干與耶律大石身皆是有勇有謀之人,又肩負支撐社稷的重任,自然不會以身涉險,靠近河岸觀察敵情。

因為隔得太遠,看不真切,看不清同軍大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