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無根之軍(第1/3頁)
章節報錯
徐澤剛剛帶著主力離開歸信縣,就收到了時遷上報抓獲左弓企的訊息。
其人在之前的談判中故意刺激左企弓,當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民族自豪感”而故意羞辱遼人使者。
其實,此舉是別有深意。
不同於對同根同源的趙宋地盤進行接收,同舟社對遼國的征服要複雜得多。
攻守雙方既是敵我矛盾,也有歷史糾紛,又涉及到民族和文化衝突,還有第三方勢力窺伺一旁,情況非常複雜。
燕雲地區雖以漢人居多,但淪為遼地近兩百年,境內胡風熾烈。
大部分百姓遵循遊牧民族的生存法則,畏威而不懷德。
雖然在北伐之前,同舟社就已經預備了大量的救濟糧,以期快速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燕雲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基礎。
但在展露同舟社的菩薩心腸之前,必須先施以霹靂手段。
只有讓的燕雲百姓知道同舟社是遠勝於契丹人和女直人的恐怖存在,這些人才會真心敬畏同舟社的一切規矩,主動接受社會變革。
所以,徐澤才會極其強硬地給左企弓實際只有一條選擇的兩條選擇,直接封死談判的口子,不給北遼政權任何迴旋的餘地。
其目的就是為了逼迫北遼君臣在亡國滅種的巨大危機下,放手發動軍民與侵略者背水一戰。
正所謂不破不立。
只有在正面戰場上乾脆利落地擊敗了遼國深入動員的大軍,才能讓慣於服從強者的遼人迅速接受同舟社入主遼地的事實。
也只有透過戰爭手段滌盪遼國南京道內的陳腐勢力,戰爭結束後,同舟社才能更快更高效地完成本地治理和消化。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被北伐軍驅趕著腳後跟亡命狂奔的北遼使者。
得知只是左企弓被抓,副使已經提前與其分道並向燕京趕去後,徐澤便安排人手將左企弓送回歸信縣看押。
大戰已經開始,他沒時間也沒心思跟垂垂老矣的北遼使者鬥什麼心眼。
遼國歸義縣。
常勝軍彪官張令徽立在城頭,看著城外早已經超過了五千,卻仍在不斷彙集的同軍兵馬,臉色凝重得幾乎滴得出水來。
這一戰,到底要不要打?
早在一個月前,同軍斥候就越過兩國邊境,開始擊殺遼軍探馬。
涿州是怨軍的防區,這些從遼東死人堆裡爬出來,又經歷了數年抗金戰火考驗的“精銳”遼軍自然不會在這些打上門來的敵人面前犯慫。
論騎術,怨軍探馬與同軍斥候不分伯仲;
論敢於亡命搏殺,雙方將士也是半斤八兩;
但二者一交手,高下立叛。
相對於怨軍探馬突出個人武勇秀花活,同軍斥候更注重整體作戰。
一個斥候小隊就是一個完整的戰鬥單元,不僅分工明確,而且武器齊全,長槍短刃角弓小弩等等,應有盡有,遠近皆宜,還人人披甲。
即便與金人僕從軍的探馬交戰也能打得有來有回的怨軍探馬,面對同軍斥候小隊時卻被壓著打。
幾次小規模的衝突接連落敗後,怨軍探馬自知不敵,主動縮小了己方活動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