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孝序一面行文濰、密、登三州,提醒各州穩控屬地邊境,防範賊軍流竄壯大。

並請求朝廷速派精銳大軍入萊,剿滅匪亂。

一面又在急奏中隱晦提到,賊人禍亂境內已有數年,

即墨縣數次出兵,一直未能剿滅該賊,

除了臥牛山地形複雜,賊人善於用兵,剿之不易外,

還因為臨州官軍姑息,故意養寇所致。

忽略掉臥牛山賊人“突然冒出”這點細節,

坦白地講,龔孝序的應對還是中規中矩的。

而且,李子義部賊軍下山的時間是正月十六日,

還提前在即墨城中安排了內應,其部準備攻城的時間只會更早,

絕不可能和東京城中的動亂扯上關係,更不可能與同舟社有聯絡。

因此,接到萊州急奏後,趙佶和一眾重臣都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萊、密兩州姑息養賊,致兩縣陷落的問題,需待平亂後再追究,

京中同舟商鋪羈押人員,也不是現在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當前最緊迫的事,是迅速控制萊州境內的賊軍,

先防止其進一步做大,再想辦法剿滅。

“兩府”合議的結果,傾向於調登州第二將入萊平亂。

甚至還有人異想天開,廷議時建議,

趁平亂之時,密詔其餘各部兵馬,合圍徐澤部,迫其繳械,一併解決登州第二將的問題。

此提議引起了皇帝的興趣,詢問樞密使童貫的意見。

童樞密好歹也是統帥西軍打過多年仗的老行伍,

清楚紙上談兵的危害,當即駁斥了此種想當然的言論。

打仗又不是下棋,就算是下棋,棋子多者都未必能勝。

萊州本就多山,地形複雜,地圖上的佈陣和實際用兵有極大出入。

徐澤部兵馬背倚登州,基本不可能將其真正合圍。

再則,登州第二將兵馬極其悍勇,戰力冠絕京東兩路,

就算真能合圍,也未必能打得過,

反倒是朝廷倉促出兵,根本沒有應對逼反徐澤之後的應對措施,

一旦事又不濟,京東路將有糜爛之危。

君臣們扯了一整日皮,朝廷最終定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