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駐軍整編計劃(第1/2頁)
章節報錯
絕大部分團體之中,主動謀事、想事、做事的人其實是少數,盡扯蛋不幹正事的也是少數,隨大流只做事不謀事的才是主流。
優秀的團體裡主動做事的人相對多一點,扯蛋的人要少一點,隨大流的就會積極一點,而糟糕的團體則剛好相反。
徐澤在河北兩路出巡一圈後,立即驅逐範致虛、鄧洵仁、劉豫等朽官,又走朝廷渠道調來一批想做事能做事的年輕官員,立即為河北兩路官場注入了活力。
同時,其人指示還吏曹調整了部分官員考績指標,使之更契合河北的實際。
如此以來,河北兩路疲沓的官場風氣為之一轉,初步具備了落實同舟社新政策的吏治基礎。
在此基礎上,徐澤才命令培訓完畢的共建會骨幹返回各地建設基層組織。
磨刀不誤砍柴工,河北兩路共建會起步時間雖然晚了一些,但進展並不慢。
實際上,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
同舟社在河北兩路還沒有正式進入社會改革階段,僅僅是結合夏稅收繳對各地人口和賬面田產進行核查,就因為侵犯了部分地主的潛在利益而遭到抵制。
這些人自然不敢明著對抗,但散播謠言,背地裡說壞話等手段卻駕輕就熟。
“祖祖輩輩沒搞共建會,也照樣種田照樣吃飯,鄉里鄉親,誰不識得誰,幹嘛要入這個會?”
“造反也得吃飯,同舟社進了河北不還是要收糧,入會有什麼好?等以後共建會拿著冊子收糧拉夫的時候,有你們後悔的!”
“什麼共建會,分明就是砍腦殼會,朝廷打回來,入會的個個要砍腦殼。”
鄉村是宗法社會,大部分村子都和史家村、康家莊差不多,地主和佃戶多有親戚甚至血緣關係,基本是斬不斷理還亂。
上戶對下戶的打壓,地主對佃戶的剝削,赤裸裸地來的並不多,大多手段隱蔽,且符合此時的刑律人情。
鄉紳們也不是隻進不出的,鋪橋修路、救濟孤寡之類的公益上同樣沒少做,這讓他們多了一層偽善的外衣,說話也更有煽動性。
這就是同舟社以小吞大,一次性接手百餘縣的弊端,缺少大範圍戰爭對反對勢力的滌盪和震懾,底層組織的建設就缺少一些“戰鬥力”。
好在徐澤早有準備,朝廷轉運河北的物資分配到各府州後,他便拿出部分錢糧,作為官府補貼,用於各地共建會組織的農業基礎、水利工程、道路管網等專案建設。
加入共建會的百姓透過務工,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也在日新月異,樸實的百姓對這個全新組織的認同度也迅速提高,漸漸願意講真話了。
法曹則趁機入手,狠狠懲治了一批劣跡斑斑,民怨極重的上戶,進一步贏得民心的同時,也展露了同舟社隨時都能掀桌子的反賊屬性,有效震懾了反對勢力。
隨著管理的觸角逐漸延伸至社會最底層,各地的情況逐漸清晰起來,同舟社終於實現了對河北兩路的名義掌控到有效管理管理的過渡。
各地步入正軌後,徐澤暫時沒有出巡計劃,而是留在大名府,除了處理日益繁重的公務外,主要是集中精力舉辦軍官輪訓。
牛皋、李逵、武松各自負責方向的舊軍隊整編計劃已經透過稽核,正逐步展開整編。
當然不可能如李逵初步計劃中的“一條龍”形式,由他們整編到底。
士卒整訓由各軍教導營自行組織,但營以上軍官必須集中到大名府,接受社首親自組織的輪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