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足兵足食再滅遼(第2/2頁)
章節報錯
和詵被徐澤的話再次震驚住了,河北農業基礎最好的時候,都只能供給駐軍十分之三的軍糧,現在河北駐軍早沒三十萬了,但能供應的軍糧也更少,仍是大半需要朝廷供給。
真要北伐的話,也必須要靠朝廷轉運糧草。
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透過軍事擴張可以快速取得廣闊的國土,但將新佔領地區的戰爭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卻需要時間。
即便為野蠻擴張量身定做的“猛安謀剋制”,也沒法讓金國做到拿下一地就馬上獲得大量兵員和糧草,所以完顏阿骨打每打一場大仗,都要休整幾年以轉化戰爭潛力。
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已經被多年的戰爭嚴重破壞,生產急劇衰退,一旦時間內就是拖累中原的“負資產”。
而且,向這些地方轉運糧食的路程更遠,困難也更多。
“不!有可能,而且必須能!”
徐澤給出了自己堅定的回答,並對仍有些不解的和詵圖窮匕見。
“不然的話,你以為朝廷會冒著壓迫河北以南各地造反的風險,拼命搜刮錢糧,並千里轉運河北、燕雲,供我這個反賊開疆闢土,立國興業麼?”
“相公!你?”
和詵早就接受了徐澤的反賊身份,但對方一直沒有跟朝廷徹底撕破臉,導致和詵產生了以宋臣身份完成北伐的幻想。
“和知州,你不會不知道造反這條路一旦邁出第一步,就沒法再回頭吧?”
和詵苦笑,自己都已經六十好幾,沒幾年好活了,也願意配合徐澤的北伐,何苦要逼自己表態呢。
“相公一心恢復燕雲,下官願意追隨,可是為什麼就不能跟朝廷合作,減少阻力,儘早北伐呢?”
“因為我不需要一個得了又失的燕雲十六州。”
得了又失?
和詵很快就想明白了徐澤的意思,徐相公應該是擔心與金國起爭端。
“金人立國才幾年時間,肯定沒法吃下整個遼國,我們可以先與金人結盟,約定彼此的戰線。”
“呵呵,當年,秦出關中平滅五國,齊國選擇與秦國結盟時,也是這樣想的。”
金國和同舟社之間必有一戰,這是雙方簽訂了任何形式的盟約都無法避免戰爭,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原因很簡單,建國後就一直戰無不勝的擴張慣性不是那麼容易剎車的,新興的金國軍功貴族沒吃飽,他們會不斷推動新的戰爭。
更何況還有擴張太快掩蓋的大量內部矛盾,以金國落後的體制根本沒法解決這些矛盾,最好也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對外戰爭。
而徐澤之所以要花大量時間出巡各地,並儘量爭取和詵這類真心北伐者的全力支援,就是希望儘快統合河北路的力量。
同舟社一旦取得燕雲,處於燕雲十六州和京東東路之間的河北路地位就凸顯出來了,一個穩定而富有活力的河北路才能擔負起連線南北的重任。
同舟社打敗朝廷軍隊,以小吞大,完成河北兩路治理權的平穩接收只是第一步。
對積弊深重的河北路進行深入改革,並跟上相應的經濟建設,保證以己之力就能足兵足食才是關鍵步驟,只有做好了這一切,才能再談北伐之事。
同舟社北伐確實可以壓榨一群慫包當家的趙宋,獲取一定量的錢糧。
但絕對不能把希望全寄託在他們身上,不然的話,以趙宋的尿性,隨便激起幾起平滅不了的民亂,自己都沒了糧草怎麼辦?
即便沒有內亂,同舟社和金國開戰之後,趙宋抓住時機,來個聯金滅同如何?
和詵的臉色不斷變化,好半響終於下定決心,跳下馬,就在道上大禮參拜。
“末將和詵,拜見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