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足兵足食再滅遼(第1/2頁)
章節報錯
河北路駐軍吃不飽飯的問題早在國初就已經出現,其後,隨著駐軍越來越多,這個問題也越突出。
宋仁宗皇祐元年,戶部副使包拯論御邊之策時言“河北屯兵無慮三十萬”,再加上沒列入兵籍的鄉兵,數字非常恐怖。
只以三十萬算,每年需芻糧一千零二十萬才能滿足兵食所求,但整個河北路賦稅收入加起來才勉強達到所需芻糧的十分之三。
這麼大的缺口,怎麼辦?
除了朝廷從江南轉運漕糧外,還有和糴、入中等手段獲得軍糧。
不過,這些手段只能作為補充,且不管哪種方式,都要大量的錢,還存在運輸消耗和行政腐敗造成的損失問題,損耗的比率還很驚人。
駐軍越多,消耗越大,即便以趙宋之富庶,也難以長期承擔。
要想士兵足食,最有效的辦法其實是開闢軍屯。
河北屯田始自宋太宗時雄州團練使何承矩,其人任職期間,自順安以東瀕海,廣袤數百里“悉為稻田”。
澶淵之盟後,朝廷又詔定、保、雄、莫、霸諸州及順安、平戍、信安等軍,凡知州、軍,皆兼制置轄區屯田事。
正是這一措施,才保障了河北路當初能養活數十萬大軍。
軍屯之制起於西漢,後被歷代延續。
這一制度對於免去百姓負擔與轉運糧草的困難,在一定時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也只是“一定時期”。
因為,從本質上講,軍屯就不是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先進位制度。
徐澤當年在遼東搞更先進的集體大農莊,都要設定五年之期,因為集體農莊很難長期經營。
而軍隊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屯田產出分配的封閉性,註定了這種制度只能作為短期的應急手段,時間久了必然會出各種問題。
河北路軍隊缺編的問題就出在這裡。
由於種種問題,屯田越久,士兵種田的積極性就越低。
軍屯產出越來越少,已經不能滿足駐軍吃飽飯的要求了,怎麼辦?
很簡單,把屯田“租”給駐地周邊的“百姓”耕種,軍隊由種田改為收租,集中精力安心練兵打仗,完美!
怎麼可能呢?
能“租種”大片軍屯土地的,自然不可能是一般人,而地方官員為了政績,也會默許甚至鼓勵“百姓”侵佔屯田。
如此一來,地一旦“租”出去就再難收得回,由此軍屯之地越來越少,糧食越來越不夠吃。
而且,不僅是軍屯土地流失、產出變少的問題。
隨著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隱田隱戶越來越多,稅基人口越來越少,河北兩路的稅收也跟著嚴重萎縮。
還有,三易回河造成的河北人口大量減員,以及大片利於耕種的良田變成黃泛區。
再加上王朝進入末年,朝政混亂,造成的軍費移支、漕糧排程不力、層級腐敗等諸多問題。
等等。
所有問題堆積的結果,就是原本以各種渠道供給軍隊的糧食都急劇減少,沒有那麼多的糧食,養不活那麼多的人,不缺編還能怎麼辦?
受限於出身和地位,和詵當然不可能想得這麼全,但只對比雄州一地歷年的資料,軍糧越來越少的事實他這個知州卻是非常清楚的。
“相公,下官明白了,要想拿下燕雲,就必須拋掉幻想,以硬仗徹底打服遼人,還得有足夠的糧食養河北和燕雲之兵。”
徐澤點點頭。
“對!要想真正收復燕雲,不僅要徹底打服遼人,養活新附之民。而且,這些養兵樣民之糧最好出自本地,至少,要大半出自本地。”
“這,這怎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