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缺編問題的根源(第2/2頁)
章節報錯
“下官似乎懂了一些,可這不正是我們北伐的大好時機嗎?”
和詵之前想的遼國人心亂了,不想打。
但不想打不代表不能打,所以,其人主張要抓住大義,弔民伐罪,儘量瓦解遼人的鬥志,以避免打仗。
現在徐澤卻說遼國的軍隊不能打了,這不更好!
徐澤看著和詵笑而不語,後者一頭霧水。
“哎!相公別逗下官了,還請直說吧。”
“你覺得遼國存在的問題,在趙宋又如何?”
和詵當然知道大宋的軍隊不管什麼時候都打不贏遼人。
可徐澤若是要北伐,必然以他自己的軍隊為主,這可是一支能打的軍隊。
“以相公的練兵手段,再整頓河北兵馬,下官不認為還拿不下燕雲。”
徐澤暗自搖頭,這趙宋,皇帝打仗發陣圖,文官打仗瞎指揮,就連最專業的武將打仗也這麼兒戲麼?
“和知州,你且告訴我,滅國之戰,打的是什麼?”
和詵試探的回答道:“人心?”
他其實不想這麼回答,打仗麼,想那麼複雜做甚?
咱們武夫就是負責攻城拔寨,打下地盤交給文官治理就完了,只問打不打得贏,其他的事,都不是武夫該考慮的問題。
答案當然不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心,徐澤也不想再繼續繞圈子了。
“不對,是國力!”
和詵更懵了,國力是甚東西?
論國力,任何時期的大宋都要遠遠超過同階段的遼國。
可是,結果呢?
國力遠勝的大宋不僅打不過遼國,甚至連更弱的夏國也打不過。
徐澤看出了和詵一臉的不認同,問了一個和詵反覆考慮過的問題。
“河北駐軍的缺編問題,為何會越整治窟窿越大?”
“還不是沒錢糧鬧——”
話未說完,和詵突然有些明悟了。
其人將徐澤所有的問題串起來,隱隱明白了問題的關鍵。
任何事物的出現必有因果,河北兵制不振,越整頓越缺編的反常當然也有原因。
這個原因卻不是表面****、層層盤剝喝兵血,真要是如此,那統兵越多的武將豈不是能吃更多的空餉而變得更富有?
可事實上,趙宋高階武將的確不差錢,但也沒見著誰富得流油,反倒是很多武將還要透過放任甚至親自參與走私貿易補貼軍用。
宋初名將曹翰“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的詩句雖有調侃意味,但也從側面反映了趙宋武將就算做到頂,也不怎麼富,還要考慮“賣寶刀”。
和詵知雄州多年,手下有兵,又一直想著北伐,卻受制於缺編和訓練嚴重不足,自然清楚這其中的困難。
河北軍隊缺編問題的根源其實很簡單,就是吃飯問題。
沒飯吃,誰也養不了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