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風流萬戶侯(第1/2頁)
章節報錯
前年京東大戰之後,趙宋在西面夏國和北面遼國的威脅外,又增加了距離更近,威脅更大的京東東路。
為了應對嚴峻的形勢,朝廷除了臨時抽調抽調精銳禁軍守禦河北東路、京東西路和淮南東路要地外,還在這三路大量招募效用士。
所謂效用士,即常說的“勇敢”“效用”,以武勇者自願應募從軍,朝廷發給錢、糧、戰馬、兵器和甲冑,平時居家參加教習,戰時則徵發從軍。
效用士實際還是鄉兵,但“不刺手”,不設軍營,相比禁軍、廂軍更自由,且在本土作戰、抵禦外侮上,戰鬥意志甚至比正規禁軍還要強一些。
這也是時隔兩年,同軍再出京東東路後,趙宋各州兵馬大幅膨脹,動輒幾千上萬的主要原因。
據董平交代,東平府共有兵馬一萬一千人,須城有七千,其人帶出來五千,城中還有兩千左右。
次日大早,吃過早飯後,大軍拔營,繼續南下攻打東平府治所須城縣。
東阿城之戰,俘虜加降兵,共計四千三百餘人,武松留下一個營和一千俘虜進行整編,其餘全部帶往須城。
人的天賦差異極大,昨日潰敗的宋兵中便有少許天生長腿者,即便同軍將士的好體力也追之不及,讓他們一路跑回了須城。
知州程萬里不通軍略,確認了董平戰敗的訊息和這些潰兵的身份後,就直接放他們回了軍營。
潰兵的迴歸,讓須城守軍多了寶貴的一夜守城準備時間;但也帶回了同軍火炮毀天滅地,非人力可以阻擋的恐怖訊息,讓城中本就慌亂的人心變得更加驚恐。
是以武松率大軍到達城下時,須城雖然完成了守城的動員,但城牆上的守軍看到同軍軍容,個個面如死灰,槍都握不穩。
臨到攻城前,武松又喊來董平,詢問攻城之事。
“董都監,你有多大把握?”
“小將以人頭擔保,肯定能一擊即破!”
昨日董平決定協助武松拿下須城後,立功心切,提出由自己帶兵連夜返回須城,詐開城門,獻城同舟社。
只是,武松對這個提議不感興趣。
董平以為是武松不信任自己,乃講明此策的可行性。
其一,程萬里那廝原是童貫門下門館先生,得此美任,安得不害百姓?這種貪官死了就是對百姓最好的交代。
其二,董某在東平府軍中頗有人望,又剛剛戰敗,城中尚不知道具體情況,詐城成功可能性百分百。
其三,此戰投降的官兵不少,有些人如小將這樣仰慕同軍,也有些不忘朝廷,須得讓他們納上投名狀,才方便日後掌控。
但武松還是不為所動,沒有答應其人,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他對董平的人品信不過。
戰前,外曹通報的須城資訊中,知州程萬里和都監董平二人是重點。
程知州出自童貫門下門館先生這點確實不假,但這個出身與其能力品行有必然的聯絡麼?嚴格的講,社首還出自童貫門下呢!
就算有聯絡,就不允許別人改過自新麼?
武松麾下,周通出身山賊,王聞之是僧人,木麻是夷人,王罕是遼人,他本人當年也是人憎狗嫌的惡少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