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其人之前連番倉惶逃跑,到濮陽時身邊僅剩四千從東京帶出來的兵馬,加上其後陸陸續續逃過來的幾百人,總數仍不及五千。

帶著四千多驚亂之軍回到東京,啥事都做不了,還有極大可能會被憤怒的天子砍了腦袋。

但活人不能讓尿憋死,沒有兵那就自己“徵兵”。

劉延慶決定逃跑時,便以“十萬叛軍南下,宋室將傾,進京攬勤王保駕天功”為藉口,分兵四出,將濮陽、衛南、白馬、胙城等地的禁軍、廂軍、鄉兵等所有能帶走的“兵馬”搜刮一空。

待劉延慶進入開封府時,麾下竟然又聚集了兩萬多人,對外號稱五萬。

劉這點人雖然不中用也不中看,卻是東京急切間最強大的武力倚仗,至少保住其人的性命是足夠了。

趙宋內部矛盾深重,早就民怨沸騰,各地全靠衙役、軍隊、弓手等暴力彈壓才勉強不至於發生暴動。

彈壓地方的力量突然被劉延慶抽走,原本勉強壓制的矛盾便會彈,一些平日裡作惡的官員見勢不妙也跟著逃跑,如此一來,地方管理更加失去約束。

先得知這些訊息的豪族大戶出於自保以各種形式聚兵,而早就不安分的潑皮遊俠們盼的就是這一刻……

劉延慶的不負責任的抽兵行動,使得失去彈壓的開德府和滑州兩地社會秩序迅速崩潰。

牛皋部大軍南下短短的幾天時間裡,就有十幾個“好漢”領著各自的“隊伍”投奔改朝換代的“仁義之師”,趁機“起義”“替天行道”的“好漢”則更多。

沿途各縣城中都出現了殺人放火、搶劫民財、衝擊官衙的惡性案件,而鄉野之間逃避戰亂的百姓也不絕於道。

開德府、滑州兩地社會秩序急速崩潰的結果,就是讓緊隨劉延慶身後的牛皋“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整頓各地社會秩序。

從某種意義上講,此舉成功拖住了叛軍前鋒快速南下的步伐,劉延慶確實是挽救趙宋危亡的大功臣。

即便以牛皋的膽大,推進到韋城也不敢再南下了。

這一路下來,其人總算是徹底明白了當年北海會議上,社首為什麼要煞費苦心地阻止眾人“同舟全天下”。

僅僅是一府一州的失控就如此棘手,真要是改朝換代,該有多大的動亂!

不過,以上只是牛皋的視角,王稟自不會關注這些,他的注意力全在東京。

“那該怎麼辦?!”

“等!左右不過是晚一兩天的事,你手裡沒人,回去能做甚?”

王稟稍一想就明白了自己的處境,真要是按照之前的想法,帶著疲憊兵馬回到東京,沒有遇到劉延慶還好,遇到了還指不定會發生什麼事。

“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