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大戰期間,為了適應規模不斷擴大的戰爭需要,同舟社軍隊大擴編,由戰前的萬餘人暴增到戰後三萬多。

歷次整編,都有大批舊軍隊官兵被淘汰,其中大部分以表明紅五營接受朝廷招安誠意為由,還給了趙宋朝廷。攫欝攫

即便如此,剩餘的人數依然不少,再加上京東各地沒來得及反抗,就被同軍接收的廂軍,總數有上萬之眾。

這麼多的舊軍隊官兵就算再拉垮,也是活生生的人,是可改造的物件,就不能不給他們活路。

同舟社的使命是摧毀舊世界,更是建設新世界,建設一個人人都有飯吃的新世界,只要願意為新世界盡力的,徐澤都不會放棄。

所以,這些廂軍願意老實做事後,徐澤便安排工曹將其中專業精湛的工匠挑出,剩餘的人則分成若干工程營,擔負軍糧運輸、道路鋪設、工程營建等任務。

事實證明,只要糧餉給足,又不用打仗的話,趙宋的廂軍遠比禁軍更好用。

大半年以來,同舟社治下京東各地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善,便少不了這些廂軍的功勞。

只是,這些做法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徐澤不可能也從來沒有想過一直養這麼多不能打仗的“軍隊”。

世界上沒有廢人,只看有沒有用對地方,必須為這些人以及日後整編剩餘的軍隊謀得正確的出路。

另一方面,雖然徐澤對同軍的改造目標是不再以殺人為目的,但實現天下大同的過程中,需要同軍以殺人為手段打敗所有的敵人,二者並不矛盾。

同軍的屬性和使命,決定了脫胎於趙宋的原軍制越來越制約軍隊的發展,這種現狀也必須改變。

這些問題若不能及時解決,將會為日後同舟社的政權和軍隊建設埋下重大隱患。

徐澤對這些問題早就有思考,且一直在行動,前期組織的三批營以上軍官覆蓋式輪訓,就是其中的步驟之一。

實際上,大戰結束前,徐澤就已經有了進一步改革同舟社的初步設想。

這次改革以軍隊的調整為主,同時涉及政務調整,主要為了達成四大目標:

其一,最佳化中央地方行政體系,進一步加強同舟社對諸多海外領地的控制力和同化速度。

其二,建立軍隊信仰和榮譽體系,加強對軍隊的掌控,嘗試對軍隊去封建化,建立一支為了天下大同之使命而戰的全新軍隊;

其三,設立全新編制,以適應火炮列裝後新戰爭形態的作戰需求,為下步更大規模的作戰任務提供戰力支撐。

其四,裁剪軍隊員額,徹底解決趙宋遺留的廂軍問題,把軍費用在更新裝備、改善官兵福利等該用的方面。

為了達成這四個目標,徐澤不僅安排相關職司研討,拿出相應的改革意見。

自己也深入軍中和民間,做了大量且細緻的調研。

在三期軍官輪訓之後,他又利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對全軍進行輪戍換裝和整訓,以統一標準。

改革後的同軍軍制如下:巘戅書倉網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