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鐵牛思春(第2/2頁)
章節報錯
舞臺上正好場景轉換,眾人笑過,趕緊專心看戲。
新劇目主要展現同舟社入駐之罘灣後,百姓生活質量極大提高和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歌頌這些年登州軍民共建的魚水情。
徐澤安排演出隊編練這個劇目,當然不是無聊要讓人唱讚歌拍自己的馬屁,而是有深層次的考慮。
新劇旨在向新納入治下的百姓宣傳同舟社的深厚根基,描繪在同舟社治下的美好生活,以為下步的社會改革製造輿論。
而在這之前,演出隊已經到登州各地巡迴演出過了,為的就是給登州即將進行的稅法改革試點造勢。
而把試演放在軍營中,也是因為徐澤的慎重考慮。
第二和第三批輪訓軍官,是各將、營的正、副掌兵官混訓。
同軍自成立後,數次大擴編,除了吸納、改造投降軍官外,更注重本系統軍官的培養,各級副職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副職不副,隨時都能轉為正職。
他們不僅要配合正職開展工作,正職缺位時要隨時能頂得上,擴編時,才會優先考慮。
因此,徐澤特意將二者安排在一起混訓,進一步加大各將軍官的相互交流,並不遺餘力的削除山頭。
打仗之人,骨子裡多有一股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傲氣,做事更習慣直來直去,集訓的方法也要有所區別,
讓這些帶兵打仗的好手放下刀槍拿起筆,寫學習心得不是不行,但不能太多,多了會適得其反。
在集訓課目的設定上就與第一期有了明顯的區別,理論思考的環節很少,而注重以更形象的方式,傳達新軍制對各級軍官能力素質的新要求。
如開訓後的第一課,還是大課,不過,相對於第一期,更側重於“使命”上的具體要求講解。
帶兵打仗的戰將,頭腦必須清醒,要知道吃誰的飯,為誰打仗,但真正檢驗其能力素質的主要指標,還是看敢打仗、打得贏的本事。
開班式上,徐澤同樣留下了思考題,但只有一道:
敵我雙方均列裝火炮的情況下,如何改進軍制,以應對新的戰爭形態需要,又能保持對舊有戰爭形態的壓制效果?
同軍的編制參照大宋禁軍,都是少量槍盾手加大量弓弩手編成。
這種編制,在應對組織度低、甲械稀少的山賊和“義軍”時,可謂無往而不利。
但應對騎兵為主的金、遼兩國兵馬時,就存在輸出有餘卻機動不足的問題,作戰方式也比較呆板,難以適應戰曹設想中以後的多目標作戰形勢。
火炮列裝後,編制的問題更突出。
須知道,火炮在試炮時一個人也能操作,但為了保障作戰時快速輸出、戰場轉換等任務需要,必須固定相應的炮組。
一個炮組動輒五、六人,炮越大人越多,這些人都要佔用原本的編制,造成更多的問題。
在這種形勢下,即便作戰物件不列裝火炮,同軍的編制也需要做出調整。
在徐澤的帶動下,同軍軍官早就習慣了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解決問題再建立制度的建軍模式。
比起第一期集訓學員做思考題的痛苦糾結,第二期輪訓學員的表現就要積極踴躍得多,並且頗有深度。
不僅有重定營一級編制的合理化意見,還有禁軍都營將編制不能適應新戰爭形態需求的思考。
這些問題,徐澤都有比較深入的思考。
徐澤本就計劃待三期輪訓結束後,便全面調整編制,以徹底脫離宋軍這種上下脫節、指揮不暢的彆扭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