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第四個問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作為回報,國家則分封給各軍事貴族大量暫時無法有效治理的土地和人口,以保障其專心訓練,遇到戰爭時響應徵召,此即為封建徵兵制。
由於每個國家的土地和人口都有限度,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必然要發動更多的戰爭。
隨著國家之間的戰爭持續時間越來越長,戰爭的烈度不斷加劇,戰爭的規模越打越大,戰爭的目的也越來越傾向於滅亡對方。
到了這個時候,封建徵兵制因為層層分封嚴重損耗國家的組織力,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新的戰爭形態需要。
在滅國的巨大壓力下,各國除了儘可能擴大徵兵範圍外,還廣泛採用募兵制,魏國的武卒、齊國技擊、趙國異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這個階段,是軍事思想和軍制變革迸發的時代,湧現出了眾多的軍事大家。
但本質上講,所有的人和事,都服務於一個目的——更有效的殺人!
都是為了集中資源,進行更深入更徹底的戰爭動員,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送上戰場,去殺死敵人,或者,毀滅自己。
曠日持久的戰爭,已經讓所有參戰的勢力都失去了理智,忘記了初衷,只想滅亡對方,最起碼也要不被對方滅亡。
募兵的發展,使得作戰主力由高度職業化的“昂貴”車兵向更“廉價”的步兵轉化,作戰不再是貴族的“特權”,而逐漸變成了其他人也能參與其中的“生意”。
但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國家其實不可能全部承擔募兵的重負。
需要長期訓練的軍事貴族和需要大量錢財的僱傭兵,都不能滿足劇烈的戰爭消耗。
於是,又誕生戰爭動員的終極形態——役兵制。
所謂役兵,即是勞役、兵役相結合,在役為兵,役罷則為農。
作戰任務轉了一圈後,終於由貴族手中的“特權”,回到了普通人手裡,變成了世代揹負的“義務”。
秦國完成商鞅變法,最早建立了耕戰一體的役兵制。
自此,戰爭真正失控,進入了“爭地之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階段,徹底變成了“率土地而食人肉”。
秦漢以後,不管是漢末廣泛流行的私兵,還是起於北魏的府兵,抑或唐末至今大行其道的親軍,都沒有跳出這個大圈子,皆是徵兵、募兵、役兵三種形式之間變化和組合,反覆做文章,實際卻是萬變不離其宗。
社首的授課戛然而止,留給眾人無盡的想象。
為很多人著迷的戰爭史就這樣被社首扯下了遮羞布。
原來,一切高深的軍制就是這樣簡單,一切的複雜變化都是為了利益,一切強大的軍隊都是為了殺人。
難怪很多曾經盛極一時的軍隊,最終會失去戰鬥力——還是為了利益。
要麼得到的利益太多而腐化,手越深越長,最終變了味;
要麼因為失去利益保障,而喪失征戰的動力。
楊喜又想到了社首佈置的三個“為何”,社首的授課到一半時,他似乎觸控到了什麼,偏偏聽完後,又更加迷茫了。
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狀態,能到這一步的,都不簡單,自然會帶著腦子上課。
在眾人期盼中,徐澤卻直接宣佈下課,並佈置了今日的思考題——
如何才能讓軍隊維持嚴明軍紀和強大戰鬥力的統一,而不是因人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