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擔不起這份責任(第2/2頁)
章節報錯
更是沉重的負擔!
不論誰當政,只要不能繼續滿足他們吃飽飯的要求,誰就是他們的敵人!
華夏百姓一直都是這麼樸實,也一直都是這麼“認死理”!
收復燕雲、恢復漢唐舊土的口號再美妙,也抵不上一頓飽飯更讓百姓心裡踏實。
趙氏大宋給了無地、少地者活下去的希望,曾經盛極一時的李氏大唐便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再不被宋人惦記。
徐氏同舟社如果解決不了更多人吃飯的問題,改變不了在大宋治下艱難求活的生存現狀,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再造你的反!
這就是困擾華夏先民千年的王朝治亂迴圈之秘,也是徐澤要面對的終極問題。
王朝治亂迴圈從來都不是單一問題,而是極複雜的系統。
它既是社會管理的迴圈,政權存續的時間越長,行政效率越低,若無大毅力大智慧者為帝國刮骨療毒、去腐生肌,最終就只能走向“其亡也忽”的結局。
也是經濟管理的迴圈,帝國的特權階層只會越來越多,稅基人口比率越來越少,開支援續超過了稅收,長期入不敷出,必然引發內亂。
還是社會資源的迴圈,特權階層可以利用先天優勢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資源不斷集中的結果,便是越來越多的人淪為吃不上飯的流民,最終只能造反。
更是人口的迴圈,人口的增加遠遠超過糧食的增產,越來越多的人吃不飽飯,便會爆發持久的動亂,直至死的人太多,重又變成地多人少為止。
這就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治亂迴圈的“歷史週期率”。
後人不比前人更聰明,後人能夠想到的招數,前人早就想到過,甚至都用爛了。
比如移民墾邊。
勇於探索的華夏先民從走出黃土高原的軒轅部落開始,就一直在不停地擴張和墾邊,歷史上所有的王朝,都用過移民墾邊這一招。
不說瘴疫流行,必須拿人命去填的海東和其他化外之地,只說便於開拓,也更利於生產的西域。
漢、唐都曾開過西域,就算對外開拓相對無力的大宋,也曾設定過隴右都護府。
結果,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聳立在塔里木盆地的漢代疏勒古址可以作證,遺落在極西之地的唐代碎葉城遺蹟可以作證。
封建王朝的管理有極限,開拓邊地最終還是要靠相應的生產力做支撐。
交通、通訊和管理手段達不到條件時,盲目移民,收效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一旦王朝勢弱,這些新拓之地的移民也大多會“落入胡塵裡”。
而且,每片土地能夠承載的人口終究是有限度的,移民還有與原住民的矛盾問題。
對原住民種族滅絕麼?
有著存亡繼絕傳統的華夏人,做不出這等惡行。
就算不顧身後名,真要這麼做,也沒那麼容易,持續了千年的漢夷之爭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眼見冷了場,趙遹適時站了出來,緩解氣氛。
“社首,真的沒有辦法?”
“沒有!”
徐澤再次環視臺下,字字撞擊眾人的心臟。
“至少現在的同舟社,還擔不起這份沉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