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宿將隕落(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隆趁賊軍行至城西時,一次性派出十五個指揮的兵馬,試圖驅趕賊軍,以鼓舞城中民心士氣。
賊軍得知官軍出城,立即返身迎戰,趁官軍剛出城還未完成列陣之際,將其一舉擊潰,並險些突入城中。
彭城城牆上的守軍,有幸再再次目睹了賊軍驅趕潰軍如同豬羊的“盛況”。
連番遭遇賊軍耀武羞辱,彭城守軍士氣降至極點,竟於當晚發生營嘯。
雖得趙隆果斷處置,迅速平息了事態,但營嘯中仍損失兵馬數百,軍心更是不可再用。
其後數日,賊軍視城中守軍如無物,每日不定時出現在彭城下耀武。
城中兵馬士氣全無,趙隆也不敢再派兵出城阻擊,只能不斷求援。
直至宣撫制置使童貫統率的大軍到達彭城,賊軍方才撤回利國監休整。
六月二十三日,童貫率一路收攏的五萬大軍抵達到彭城。
尚未安定城中,就受到了一個重大打擊——其人賴以仰仗的老將都統制趙隆病重!
趙隆年過花甲,自遷溫州防禦使後,身體就大不如前。
這月餘時間裡,從溫州到東京,再從東京到下邳,再到應天府,隨後又至濟南府,最後還星夜兼程趕至徐州,一直在路上反覆奔波。
再加上連遭慘敗,竭力維持徐州慘淡的局面,其人的身心狀態俱已透支。
與宣撫制置使交接完近段時間的軍情,趙隆回到帳中,當晚就一病不起。
三日後,病故於營中。
趙隆為西軍宿將,真要論起資歷,其人尚在西軍頭號軍頭劉法之上。
五十年前,趙隆就從王韶取熙河,隨後又從李憲破西市。
其人由一勇敢小卒多年積功,逐漸升為涇原路第四將正將。
平夏川之戰,趙隆功勞最多,召詣闕,今上慰勞其人曰“鐵山之戰,卿力也”。
三年前,劉法西討,於古骨龍後大戰夏國右廂軍主力數萬鐵騎。
關鍵時刻,趙隆以奇兵襲夏軍,一舉奠定勝局。
之後,因明確表示反對北伐,與一心滅遼的童貫意見向左。
趙隆被遷溫州防禦使,龍神衛、捧日天武都指揮使,仍為本道馬步副都總管。
這位威望、戰功、資歷皆為西軍上上之選的宿將,沒有在對夏戰場上馬革裹屍,也沒能在溫州任上終老,卻病故在了徐州彭城。
而且,是在遭遇接連慘敗以及賊軍的反覆耀武羞辱後,窩囊地死在床榻之上。
臨死前的迴光返照,已經看淡了一切的趙隆,給探望自己的童貫提了兩條建議。
其一,京東東路賊寇已經坐大,非二十萬以上實打實的精銳兵馬難平。
其人勸童宣撫制置使一定要頂朝堂的壓力,穩紮穩打,再不可操之以急,枉送兒郎性命,而成就賊寇威名。
其二,賊寇不除,國內難安,北伐萬萬不可取,望宣撫制置使顧念民生艱難,再不可因執念而擅起刀兵。
童貫自不可能和將死之人一般見識,其人“誠懇”地聽完趙隆的善言,後者方才放心地閉上了眼。
此役至今,雖然本人從頭至尾都沒有與賊人接戰過,
但宣撫制置使童貫也已經身心俱疲了,這樣強大而又狡猾的賊人,其人平生未見。
他哪裡還敢再主動攻擊賊人,賊人不主動攻擊,就已經要燒高香了。
北伐?
還是等京東賊亂平定後,再說吧。
可是,趙隆已經沒了,自己還能再調誰來打仗?